【編者的話】情緒不失控,從自我覺察開始
近日,台灣社會不平靜。幾起令人心傷的重大社會案件,最後一哩都是失控的情緒。
自一九九五年《情緒智商》一書出版後,全球認知EQ與IQ一樣重要。但EQ該如何學習?國際間逐步摸索。
三月,台灣跟上世界潮流,推出為期五年的「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劃」,SEL(Social Emotion Learning)走入課堂,今年開始實施。資深撰述蕭歆諺歷時三個月,專訪國內外大師,走訪全台從幼稚園到高中最佳教學案例,完整介紹此重要議題。(見68頁)
其實,不僅學生,社會情緒學習應該是一堂全民必修課。與E Q強調情緒「控管」的能力不同,SEL更強調,要從覺察開始,辨識與疏導情緒,關注同理心等人際互動的技能。
這樣的學習在人們愈來愈習慣藏身電腦螢幕後,用打字取代語言、眼神與肢體交流,甚至乾脆用表情符號(emoji)表達所有事之後,變得更為重要。
情緒教育大師布雷克特指出,不論東西方,整個社會本就對訴說感受有些恐懼。只是過去,人們無可逃避。但網路、社群媒體和聊天機器人普及,人們習慣傳送文字訊息,輕易避開面對面談話的壓力,表達與應對情緒的能力進一步弱化。(見78頁)
其實工具無罪,文字與emoji是中性的,只是虛擬世界讓人有逃遁空間。關鍵還是辨識與表達情緒需要勇氣,需要為情緒善後,還要能調節、轉化。掌握情緒素養將是一生的功課。
在數位時代,情緒素養需要有自覺地培養,甚至刻意練習,這個功課並不容易,也絕非沒有壓力,「教育重心應該從快樂學習,轉為學習快樂,」台師大心輔系特聘教授陳學志有感而發。
也同步邀請你,一起參與六月二十四日由《天下》與玉山金控合辦的大師論壇。今年登場的管理思想大師,是名列Thinkers50前十名的艾恩嘉。(見104頁)
任職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艾恩嘉十六歲時完全失明,卻沒有阻礙其成就。她用自己的人生訴說,人們常覺得盲人有許多不能做的事,但她卻能以破框思維,找到辦法去完成。她拆解六步驟創新理論,最關鍵的起手式就是:找對問題。
最後,二○二五年「天下USR大學公民獎」也於本期公布。謝謝首度加入的評審團,也恭喜獲獎大學。(見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