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新職人精神,找回人獨特的價値
AI來勢洶洶,在變動十倍速的時代,《天下》卻走進25個行業的職人故事,從洗碗工到白帽駭客,他們堅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成為台灣真正的升級力量。
在生成式AI橫空出世,十倍速也跟不上世局變動的現在,《天下》卻選擇以一本專刊,報導二十五個堅守於自己擅長領域,持續精進技藝至爐火純青的台灣職人與團隊,似乎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其實一點也不。因為源自四百年前,日本江戶時代的職人精神,此時正捲土重來。(見24頁)
在法國,專家發現未來工作者更重視工作的意義,創業、遠距與在地工作的風潮,使得工作者更具有自主性,更為自己負責,其實愈接近職人精神。
政大國際學院教授李世暉則指出,日本愈來愈多討論認為,對品質與細節的追求,重複性的事未來可用AI執行,職人精神回到核心——凸顯人的價值,對問題的深思熟慮,與以人為本的追求。
若以砌磚與蓋教堂故事做解釋,砌磚師可被機器人取代,但能思考蓋一座符合現代人所需教堂的師傅,永遠不會被取代。
各行各業都需要新職人
新職人精神將不限於工匠,而是各行各業所需。過去半年,資深副總主筆王一芝動員其服務業界所有人脈,編輯部所有記者在自己的路線上明查暗訪,最後定案這二十五個故事。
職人最能了解職人,我們特別邀請五位領域名人,參與此次筆陣。(見40頁)
耕耘兒少議題的林志玲,撰寫曾向志玲姊姊基金會申請教具補助,幫助重症病童的兒童醫療輔導師李冠葳;當代媒體觀察家黃哲斌採訪台灣有線電視新聞開台時期頭號記者詹怡宜;古典樂評家焦元溥採訪台灣最優秀調音師林啓示;《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採訪台電施工領班許健彬;《紅燜廚娘》作家蔡珠兒為了寫好濱江市場,兩個月去了無數次。他們的文章,充滿職人間的相知相惜。
其餘二十組職人,從洗碗工、棒球場務、保鑣、白帽駭客、動物園獸醫、基金操盤人到解剖學老師……,幾乎都是第一次受訪。即使事前主管特訓,很多人還是句點王。但幾乎每個人都因為找到自己的工作對顧客、對社會的意義,而閃閃發亮。
他們是幫台灣升級的人。
深究二十五個職人與團隊的追求,更能體會每個行業都應該擁有對應的勞動尊嚴。勞動尊嚴不因產值、薪資而分高低,一個各行業彼此珍重的社會,才能真正育成講究職人精神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