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清淨是喜悅的來源 「自意喜悅,無罪故也。」當我們懺除罪業之後,內心清淨無染,就會源源不斷散發出喜悅。一個內心沒有煩惱和負擔的人,每天都會過得充實而歡喜。能讓我們不開心的是什麼...more
出家修道解脫與出家光頭俗漢 這次和大家探討的,是關於「出家與解脫」的問題。在座的多數都已出家,那麼,這樣一種生活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想,多數人出家時,也是為了解脫,為了證...more
佛不在,戒在等於佛在 佛言:「以戒為師。」 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more
戒為無上菩提本 是佛教修行的根本 更是佛教命脈 沒有戒律就沒有修行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云:「假使遍四天下,滿中辟支佛獨覺,譬如竹葦、甘蔗、稻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滿十千年,復以四事供養...more
在修行中如何做到即「專注」又「放鬆」! 「恭敬」可讓行者立即進入「即專注又放鬆」的狀態 恭敬三寶是入道的基礎,禮敬是入道的前行 整個佛法的修學,需要從皈依三寶開始。事實上,這也...more
為何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也可以修行嗎? 佛法要住世,就得要有專人主持佛教。 出家不受家庭負擔,以及種種在家事務的纏縛, 可以一心一意弘揚佛法。 而佛門龍象必須從沙彌開始培養, 從小就努力修行將...more
大丈夫的認證 社會上有許多專業資格,都必須經過考試取得認證。 出家的比丘資格取得,同樣必須經過落髮、 皈依、受戒、破結使、羯磨等程序獲得認證。 其嚴格的程度比世俗的任何專業要難上好多倍。 因...more
佛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佛教教育與傳承一直是解脫道的基本途徑, 師資道合,方能達到「說聽究竟圓滿」的理想境界, 老師應機施教,弟子資質契合,方能說聽究竟圓滿。 《師資相攝篇》的內容...more
修行精進的不二法門「反省、懺悔」 僧伽的最大好處,可以藉著僧團的力量, 檢點身、口、意三業的過失,在大眾中發露懺悔, 隨時修正自己,讓身心保持清涼自在。 戒律是出家人的行為規範,也是僧...more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原因不是責任分散導致,是因為沒有建立僧團的管理體制。按佛陀制戒的「十句義」中,第一就是「攝取於僧」,這代表了戒律的根本...more
停止到處雲遊三個月 出家僧伽安居一處 精進聞思,勤修道業 安居,也叫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按印度的傳統,一年分為三季,每季四個月,分別是熱季、雨季和涼季。從這些名稱中,就可看出各自的...more
作為一個佛教徒,就應該懂得佛教徒的禮節。不但懂得,還要在與佛教徒,應對的時候,表現出來。如此,在人們的感覺上,才像個佛教徒,否則,儘管對方學得滿肚子佛法,多麼有智慧;或者,修行達到幾禪幾定,...more
本書是在一九四四年《弘一大師年譜》初版的基礎上,歷時四、五十年蒐集初版未及發見的資料增訂而成,故稱《弘一大師新譜》。內容分量,較初版年譜增加一倍以上。每年繫事,引用注釋文字,皆寫明出處。 尤...more
生命是永恒不灭的,如果你仍执着于,认为生命是会灭亡的境界中,那么生活在e世代的你,也未免太过于不懂得追求现在的美,来吧!让我们走向新世纪的AI,绝对是你意想不到的新次元智慧。...more
佛教是探究宇宙人生的生命之學,而佛門禮儀所蘊含的慈悲、智慧、恬淡等, 能幫助人們身心和諧,讓生命的每一刻都「語默動靜體安然」。 作者跟隨星雲大師近七十年,一心秉承師教弘化,透過本書...more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由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而漸成為一大宗教,經南、北兩方傳播,影響東亞文化發展。佛教宗派分支甚多,包括南傳上座部、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其傳揚的思想重點亦各有不同,內容極為豐...more
神通真的法力無邊嗎? 在瞬息萬變、錯綜複雜的時代裡,何處是人生的歸宿? 身心的安頓,心性的超脫,就在一念之間。 本書收錄聖嚴法師談論「宗教與人生」議題的十八篇文章, 針對東...more
本書由不同的角度分別探討中古時期佛道交流的不同議題,焦點集中在靈寶經當中的佛教概念。大乘佛典譯介進入中國後,其中的觀念開始滲透並被借用到中國本土的經典,最明顯的就是古靈寶經。本書即在佛道...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