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書展

'縮小搜尋範圍':

  • 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排序依

商品清單共有55

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

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

本書所收15篇論文,是兩位編者所合作的三次國際研討會所發表論文的選輯,全書環繞在思想交流史中常見的「脈絡性轉換」現象加以分析。本書第一部6篇論文,都在東亞思想交流史視野中,探討儒學重要概念所經...more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

本書對韓國朝鮮朝(1392-1910)的儒學作系統性研究,以問題的論爭為主,討論多位著名儒者的思想。包括朝鮮朝前期的鄭三峰、李退溪、李栗谷,及朝鮮陽明學唯一大家鄭霞谷;對後期的蘆沙學派、寒洲學派、華西...more

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

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

「中華」或是「中國」對周邊國家而言,從來都不是不證自明,甚至在中國本身,也是處於流轉變化當中。本書所收錄十篇文章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藉由「拓跋國家」的構想,重新探討漢唐間中國概念的變化...more

沈宗瀚先生年譜

沈宗瀚先生年譜

本書不僅涵蓋沈宗瀚先生的一生,也是一部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史。 沈宗瀚先生(1895-1980)是20世紀中國農業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從一個貧寒出身的農家子弟,苦學奮進,接受西式農業高等教育,畢生獻身於海峽兩...more

儒學與現代意識〔增訂版〕

儒學與現代意識〔增訂版〕

儒家思想究竟是中國現代化歷程上的阻力還是助力? 它能否在經過轉化後,繼續維持生命力?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有逐步崩解的危機。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more

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認識日本文化,必須從理解什麼是「武士道」開始! ◎武士道不能只看表象,本書將帶領您回到歷史的脈絡中,重新認識多采多姿的武士道樣貌! 勇猛、剛毅、禁慾、盡忠、超越生死……被視為日本文化象徵的「武士...more

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

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

本書共收六篇短論,分上下兩篇,上篇以宋代的道學及與道學相關的經典詮釋為主題,下篇主要以清代《春秋》學為主要研討對象。前三篇論文圍繞著宋代道學而展開,討論了宋代道學家對經典的創造性詮釋及其所體...more

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的基本特性論集

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的基本特性論集

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關係到中國與東亞文明的許多基本特性及其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近三十年來,隨著現象學、詮釋學與後現代及解構思潮的興起,東方傳統思維與語言的重要性,不僅受到西方漢學界...more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李春生是臺灣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的一生多采多姿,除了面臨東西文化的強烈激盪之外,也經歷了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重大歷史轉折,使他從「棄地遺民」成為「日籍華人」。他初為英商買辦,後自營茶業致富...more

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

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

本書主要採用19世紀基督宗教思想家齊克果強調宗教信仰之優先性的觀點,作為東亞儒學傳統之參照,以釐清信仰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儒學宗師孔子在倫理道德「有限性」的踐履中體證了「無限性」的生命意義,而這...more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本土化運動及相關議題是近年來臺灣學界與政壇最熱門的話題。本書從臺灣歷史的脈絡來詮釋「本土化」的意涵,從而證明中國文化與原住民文化才是臺灣真正的本土文化,針對時下流行的以「反中國」為目標的本土...more

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

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

本書從明末清初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及「信仰世界」的角度著手,著重探討了明末以來士人鄉紳所推動的一場道德勸善運動,這場運動所凸顯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握「轉禍為福之道」(即「德福之道」)以及如何通...more

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

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

本書的研究主體涵蓋臺灣、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等東亞地區的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打破了以臺灣或中國大陸為觀察視野的單一面向之思維模式,內容涵蓋以下幾項課題: (一)、日本與韓國面對「近代性...more

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

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

本書乃透過四本清末民初民間儒教的著作:光月老人之《四書說約》、王覺一之《大學解》、民間鸞堂觀禮堂之《孔教真理》以及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探討民間儒教對儒家思想的解讀,以及他們對主流儒學的吸...more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二版)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二版)

第一章從中日儒學史脈絡論中日儒者基本上認為「經典」內容包含三面向。第二章探討中國儒家經典中若干重要概念,傳至日本後都不同程度上經歷某種「脈絡性的轉換」,以適應日本的文化風土,這是日本的儒學「...more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

本書收錄著者近年所撰十六篇論文,第一篇係全書之導論,其餘論文分為三個部份:(一)東亞儒學的視野,(二)《論語》的詮釋,(三)《孟子》的詮釋。著者主張:「東亞儒學」在東亞各國儒者的思想互動之中應時而...more

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

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

本書共分十章,另有附錄一篇。全書所論之主題,乃集中於先秦至漢的儒學意識形成相關問題之研究。其中涉及古典「德」義內涵的變化;孔子、子貢、孟子、荀子等先秦儒者的思想討論,如「超越性」、「價值世界...more

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

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

儒學思想在日本的發展,面向廣泛,議題眾多,學派林立,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亦極待未來漢語學術界師友們的共同耕耘。本書紬繹德川儒學的三項鮮明主題一一即神儒兼攝、徂徠學與陽明學一一作為窺探德川思...more

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

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

朱子學不僅是公元十三世紀以後中國儒學的主流,也是東亞儒學史的重要典範。只有在東亞思想史的廣袤視野中,我們才能比較全面掌握朱子學作為東亞儒學公分母的地位與意義。中、日、韓各國儒者環繞著朱子學所...more

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

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

本書收錄十篇研究朝鮮儒學及茶山學的論文。第一部份共七篇論文,均在東亞視域中論述丁茶山思想,分別探討丁茶山的學的研究與解釋、丁茶山的中的學觀、丁茶山的學及其清學之關係以及丁茶山對朱子四書學的顛...more

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

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

本書共收論文十四篇,都是在2004年第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思想、身體與文化:探索漢學的新疆域」所發表的會議論文;會後經作者修訂,集結出版。本書的十四位作者,都是年輕學者,但都已經進入各自漢...more

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

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

近一世紀以來,中國的出土文獻研究如長沙馬王堆帛書研究,以及出土簡帛尤其是郭店一號墓竹簡和上海博物館所藏戰國楚竹書等文獻的研究,掀起了東西方學術界研究的潮流。各國學者紛紛進行隸定文字、考釋年代...more

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

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

本書所收錄的八篇文章,為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辦「東亞文學研究的新視野學術研討會」之會議論文。透過這八篇論文,可以顯見東亞文學研究一方面已經有豐富的文獻整理成果,一方面也早已實地進行東亞...more

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

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

本書所謂「中國中古」,指魏晉至隋唐的歷史,而以隋唐為主。教育發展,到隋唐而完備。就其型態而言,可分為官學、私學與帝王學三種;其目標則一,就是教育為政治而服務。然則不禁要問:教育是否就無自身的...more

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

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

《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收集論文十七篇及附錄三則,是漢語學術界第一部全面論述十八世紀朝鮮陽明學者鄭齊斗的專著,在東亞儒學研究中特別具有開拓新領域之意義。韓國在鄭齊斗之前並非沒有陽明學者,但...more

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

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

東西文化的互動及交流是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就相當重視的一個主題。這兩年多來召開了數次相關會議,也陸續邀請對此議題有成就的學者前來交流參訪,因而累積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此論文...more

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禮、家族與教育

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禮、家族與教育

法制等角度加以探求,期使對傳統東亞的政治、社會特質,能有更具體的掌握。 中國在漢代以後,禮治成為政治的理想。此一政治理念,後來亦影響至東亞世界。但論實質的政治運作,不外在於締建家天下。於是...more

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法

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法

中國在漢代以後,禮治成為政治的理想。此一政治理念,後來亦影響至東亞世界。但論實質的政治運作,不外在於締建家天下。於是由家而國,乃至於天下的政治秩序如何運作?成為歷代追求的課題。常說國有國法,...more

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

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

英文有關中國教育史的著作近三十年來由於學者對中國宋明理學(現多稱為「道學」)研究興趣的提高,因而增加很快。另一方面,從五十年代就已經開始的對中國傳統社會是不是開放這個問題的爭論,使得許多人對科...more

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篇

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篇

本書探討日本漢學中有關思想、文化方面之問題,共收論文十篇,另有〈導言〉及名詞、人名索引。 本書之內容包括張寶三有關日本室町時代儒者清原宣賢《毛詩抄》之研究,江口尚純有關江戶時代大田錦城《詩...more

臺灣與傳統文化(增訂再版)

臺灣與傳統文化(增訂再版)

本書旨在探討臺灣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重點在於表彰日據時代的儒家思想如何成為啟蒙與反殖民運動的思想資源,以及如何在參與社會政治運動過程中得到具有現代意義的轉化。本書希望通過探索儒學在日據時代...more

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

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

本書共收錄十篇論文,大致依時代先後順序編輯而成。前四篇是平安時代的漢文學,第一篇興膳宏教授的論文,主要在論述平安朝初期漢詩的發展過程及其與唐詩的關連,第二篇後藤昭雄教授則是論述平安後期,特別...more

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三十五)

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三十五)

自古以來,國家在推動政教時,其趨勢是逐漸走向中央化、法制化,隋唐時代是完備時期,乃至推廣至東亞世界,清末則為崩解時期。自十九世紀末葉東亞傳統文化崩解以來,已有百年歷程,東亞地區在此期間均行用...more

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由於周以前是祭政合一,所以祭祀活動也是教育活動。論教育活動的起源,其與宗教的關係密不可分,是以可理解的。只是教育史的發展,正是在淡化宗教色彩,使其止於儀式,而其意義則歸為教育,在制度上乃曰:...more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是作者參加台灣大學的「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劃: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之子計劃:「近世中韓儒者關於孟子心性論的辯論與詮釋──比較哲學的探討」的四年研究成果。本書...more

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三十三)

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三十三)

本書以「東亞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為主題,共有四個主題。主題一「經學運動與思想視界」收錄了劉智鵬〈費密與清代經典詮釋的論爭〉、鄭吉雄〈戴震氣論與漢儒元氣論的歧異〉、伍安祖〈抉發經典:作為本體宇...more

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社會(三十四)

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社會(三十四)

自古以來,國家在推動政教時,其趨勢是逐漸走向中央化、法制化,隋唐時代是完備時期,乃至推廣至東亞世界,清末則為崩解時期。自十九世紀末葉東亞傳統文化崩解以來,已有百年歷程,東亞地區在此期間均行用...more

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廿九)

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廿九)

本書以「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為題,共收錄論文九篇。除了首篇康達維教授(Professor David R. Knechtges)The Perils and Pleasures of Translation: The Case of ......more

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和媒體 (三十一)

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和媒體 (三十一)

本書旨在探討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和出版媒體在前近代所扮演的教育角色。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貝原益軒的思想:教育‧媒體‧身體」,是以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以處理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期的貝...more

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三十二)

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三十二)

本書論文共輯為三部分,第一部份「中國四書學」有4篇,第二部分「日本四書學」有5篇,第三部分「朝鮮四書學」則有2篇,最後附有關於「東亞四書學」概念之內涵與意義探討的座談會內容。 本書的作者群之學...more

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廿六)

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廿六)

本書收錄了九篇文章,內容包含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戰後德川儒學研究史論評、近二十年來日本陽明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朱舜水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朝鮮茶山...more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十八)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十八)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一書,共收十六篇論文,其中涉及政治文化者有十一篇,法律文化者有五篇。從這些論文的討論中,可以發現學者們或重視文化的普遍現象,或重視文化的特殊現象;在研究...more

東亞近世耶穌會史論集

東亞近世耶穌會史論集

本書主要乃由探討16-17世紀東亞耶穌會史的論文結集而成。除了對東亞傳教影響至鉅的沙勿略在中國及日本傳教意義探討外,並對過去傳教歷史較少提的幾部份作一研究:如教會中的中國籍傳教士所扮演的角色;持...more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

本書主要從內在思想的研究進路,對日本古學派各開宗門的伊藤仁齋(1627-1705)與荻生徂徠(1666-1728)作為研究中心,希望藉著「王道政治論」內涵的線索,微觀地探索日本儒學的細密化與對中國儒學思想的質變,...more

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十五)

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十五)

本書選錄當代日本學者論述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之論文六篇,以供學界作為研究此階段日本儒學史之津筏。所選錄之論文,包括渡邊浩教授論述近世中、日儒學史之異同;黑住真教授論述儒學與日本社會之關係;平石...more

易圖象與易詮釋

易圖象與易詮釋

本書收錄鄭吉雄教授五篇論文,分別為〈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易圖明辨》與儒道之辨〉、〈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 異〉、〈周敦頤《太極圖》及其相關詮釋問題〉、〈高...more

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 (十三)

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 (十三)

本書收錄七篇論文,分別由文化大學黃沛榮教授就「文獻整理」、北京大學王博教授就「早期出土文獻」、清華大學梅廣教授就「語言科學」、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就「出土古文字材料」、臺灣大學楊秀芳教授就...more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儒學篇(二)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儒學篇(二)

本書共收錄九篇論文,均涉及儒學傳統,著重探討歷代詮釋者「為何」(why)會如此詮釋這些經典,而不再僅止於探討詮釋者「如何」(how)詮釋各種經典。本書第一與第七、八、九篇論文,主要涉及中西文化之交流,...more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文學與道家經典篇(三)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文學與道家經典篇(三)

本書共選錄十篇論文,前五篇與詩的詮釋有關,尤以《詩經》為最。第六與七篇是對《紅樓夢》研究的後設反省,前者論及「索隱派」的解釋途徑,並認為此途徑即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詮釋概念,後者則主要認為,若索...more

日本漢學研究初探(五)

日本漢學研究初探(五)

本書共收錄十五篇論文,歸劃為四大章,除「引論」外,第二章「儒學思想的受納」主要以日本近代的儒學研究為論述對象,說明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思想時,所蘊含的問題意識;第三章「中國文學的回響」則以日本儒...more

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

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

本書共分七章,主要是對中國儒家思想的自然觀與日本德川思想界的氣論、自然觀做比較。作者先以橫向的角度,將中國的老莊、王充、孟子、朱子及王陽明,和日本以氣反理的德川儒者做深入的分析與探討;接著再...more

儒家經典詮釋方法

儒家經典詮釋方法

本書收錄十四篇論文,係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劃」及臺灣大學「中國文化經典的詮釋傳統之研究」部份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理論與背景」、「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傳統儒者解經方法及其現...more

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

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

本書由日本大阪大學名譽教授子安宣邦寫成,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陳瑋芬教授翻譯。全書共分十二章,除第一章為《導論》外,第二到五章為《近世日本儒學與方法的視野》單元,第六到八章為《近代日本與儒學的表象...more

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

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

本書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論述「中國的天下秩序」,探討天下秩序的原理、與君長人身統治的關係、以及羈縻府州制度的確立。中篇主要論述「天下秩序與東亞世界」,以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乃至隨唐時期...more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社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