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4/4
金錢與意義
就在工作轉變為高感性和高體會的同時,感性時代帶來的最大改變,卻是發生在職場以外──在我們的內心和靈魂裡。譬如對人生意義和性靈層面的追求,就幾乎已經像雙份大杯拿鐵一樣普遍。在美國有一千萬成年人固定練習冥想,人數是十年前的兩倍。另外有一千五百萬人做瑜珈,是一九九九年的兩倍。美國電視現在充斥性靈相關節目,連《電視指南》(TV Guide)雜誌也宣告「心靈電視」現象興起。
美國嬰兒潮世代老化──以及日本、歐盟更為明顯的人口老化──也加速了此一變化。「隨著年齡增長,」心理學家大衛.伍爾夫(David Wolfe)寫道:「人的認知模式也變得較不抽象(左腦傾向),更為具體(右腦傾向),因而對現實感受更敏銳,情感更豐富,更重視天人合一」(括號內為原文照抄)。13 換句話說,當人年老,看待生命的重點就轉為生命目的、內在圓融,以及人生意義等年輕時汲汲營營而忽略的東西。
事實上已經有兩位學者表示,這些關懷人群、努力尋找意義的嬰兒潮世代已經成群浮現了。保羅.雷伊(Paul Ray)和雪莉.魯斯(Sherry Ruth)在二○○○年一份研究報告中將五千萬美國人歸類為所謂「文化開創份子」(Cultural Creatives)。報告中說,這些文化開創份子佔了全美成人四分之一,大約相當於全法國人口。此一族群有很多特徵都與右向價值相符。例如「文化開創份子強調綜觀全局,」報告寫道:「他們擅長綜合線索,」而且這些人「認同女性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關心他人的感受與想法;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相信個人經驗和聆聽他人傾訴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正視關懷的價值。」
邁進感性時代的嬰兒潮世代很清楚自己的年紀。他們知道自己活過的日子,已經超過能活的日子,簡單的算術事實,自然有沉澱人心的作用。追求名利數十載,財富的吸引力日漸消退。對他們以及許多同時代的人來說,人生意義已經取代了金錢。
這一切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我們要如何因應感性時代?就某個層面來說,答案其實很簡單。在一個受到富裕、亞洲,和自動化因素掌控的世界裡,左向思考仍屬必要但已不足夠,因此我們必須熟習右向思考,學會高感性和高體會技能。我們必須選擇海外代工無法以低薪完成,電腦無法快速執行,而且可以滿足優渥階層美感、情感,和心靈需求的工作。不過從另一個層面看,這樣的答案並未解決問題。到底,我們該做那些事情來因應?
過去幾年我潛心研究這個問題,並把結果整理為六個明確的高感性高體會能力,有待我們學習掌握。我把這些能力統稱為「高感性的六種力量」,包括了設計、故事、整合、同理心、玩樂,和意義。而本書的第二部分,就是要幫助讀者了解並掌握這六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