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陽光,是我面對世界的容顏

愛美,人性使然。大部分的人,總是很在乎自己在眾人面前的「樣子」。

臉,是我們自我定位的指標。一點點外觀上的瑕疵,往往就讓我們感到沮喪、不愉快,嚴重的,就會想躲在家裡,遠離人群。

在燒燙傷的個案中,往往是顏面遭到燒傷者最難從陰影走出來。尤其是,當他出現在公眾場合,眾人投以異樣眼光,甚至指指點點時,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自信心,才能豁達面對這一切。

劉子旗卻是相反的例子。

初見臉部重度燒傷的他,每個人都難免有點侷促不安,但是子旗卻是完全的從容、自在。以致讓人很快就忽視了他的傷痕,反而開始感受到他的單純、直率,還有開朗。

原來,每個人的「樣子」不只一個,有時候需要用「心眼」才能看到對方真正的「樣子」。

當年的那場意外不僅傷了子旗的臉,還差點奪走了他的命。

子旗的媽媽回憶,那是子旗五、六歲的年紀,暑假時分,子旗不知道從哪裡找出了過年沒用完的鞭炮,在屋子裡玩起來,只見一時煙硝瀰漫,火花竄到家具上,立刻燒了起來,一發不可收拾。

火災發生時,劉家夫婦忙著滅火,同時要一對小姊弟趕緊逃到戶外,一陣慌亂後,火勢暫止,這才回過神來檢視孩子的狀況,卻發現兒子已遭嚴重燒傷。

子旗先是送到亞東醫院,做了一些急救冷卻的處理後,再送往馬偕醫院。由於子旗身上燒傷的面積達百分之六十,從蘇茂仁醫師手上傳來病危通知書,劉家夫婦如遭晴天霹靂。

子旗媽媽望著丈夫,心中翻滾著各種情緒,獲知愛子生命垂危的震驚、對於自己沒把孩子照顧好的內疚、可能失去孩子的恐懼,那一刻,她終於懂得什麼叫作心碎。

心碎,是如此痛苦,子旗的媽媽卻沒有掉眼淚。

其實,她並非無淚。只是,她把所有的眼淚都往肚子裡吞下。子旗媽媽不斷地告訴自己:「不可以哭,子旗不會走的。」

望著全身布滿傷口,已經遭火燒得面目全非的子旗,媽媽說:「男孩子要勇敢,你要跟醫生配合,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不管你變成什麼樣子,爸爸和媽媽一定會在加護病房外等著你。」而子旗,也很堅強地說:「好。」

活下去,這是子旗和媽媽的承諾。

子旗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個月又十三天,忍受著無數次清創、水療、植皮所帶來的痛楚。那樣的痛,即使連一個身強體壯的成年人都未必承受得住,更何況一個五歲的孩子。但是,子旗從來沒跟媽媽說:「我好痛!」媽媽還一度擔心子旗是不是傷到了神經,失去了知覺。

或許,在子旗小小的心靈中,就已經知道,只要他跟媽媽喊一聲痛,媽媽也會痛不欲生吧。於是,即使身體上承受再大的痛,他都咬牙隱忍。

即使是這樣,媽媽每天進病房探視子旗時,看到換藥過程中,子旗痛得全身打顫,病床頻頻作響,即使子旗不喊痛,媽媽也知道會有多痛。眼淚,迅速地湧上眼眶,只是媽媽硬是不讓眼淚掉下來。

「這時候,家長不應該在孩子面前掉眼淚,如果連你都哭了,那麼孩子該怎麼辦呢?」多年後,子旗的媽媽在接受採訪時,幽幽地說。事實上,要做到不掉眼淚,實在比直接讓情緒宣洩更來得艱難萬分。

子旗媽媽說,在那兩個月又五天中,她從來沒有回家過。如果可以進病房,她會幫孩子煮一些好吃的東西,吃飽了,身體才有力氣康復。其他的時間,她就守在門口,這是她給子旗的承諾──媽媽會在加護病房外,等著你一起回家。

幾乎是鬼門關前走一遭的子旗,在醫護團隊的全力搶救下,獲得了重生的契機。當醫師通知子旗媽媽,「子旗可以回家了!」那一刻,她內心的喜悅,筆墨無法形容。

然而,那份喜悅只維持了很短的一瞬間。

當媽媽揹起骨瘦如柴的子旗準備出院回家時,她才驀然體會到,從這一刻,重責大任才正要開始。

遭烈燄灼傷的子旗,不只失去了原本清秀的面容,他的四肢也受到重創,手不能拿,腳不能站,關節淨是彎彎曲曲,需要進行大量的復健,才能讓子旗恢復行動的能力。馬階的醫護團隊已經在第一時間為子旗做了最完善的處理,但是,漫長的復健之路,卻有賴傷者本身以及家屬的努力。

子旗媽媽回憶,出院後,每個星期還是有三天必須回醫院做復健。其他的時間,媽媽就幫他指壓疤痕、預防萎縮,並加強手腳復健。

相較於加護病房的治療,復健過程的疼痛,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但媽媽即使心如刀割,也不得不硬起心腸對子旗說:「既然活下來了,就要做個有用的人,媽媽知道你會很痛,但是我如果不這麼做,你以後一定會怨恨我。」

為了避免其他家人聽到子旗的叫喊聲為之心軟,每次在家進行復健時,媽媽總是把房門鎖上。子旗的爸爸甚至和她吵架,直說她心好狠。但是,子旗媽媽知道,長痛不如短痛,如果因為心疼孩子而耽誤了復健,未來恐怕就後悔莫及。

多年後,講起當時的血淚斑斑,子旗媽媽潸然落淚。為了預防手指萎縮,十隻指頭都打上了釘子,事後再把釘子一根根地拔出來,「那種痛,是你們一輩子都無法想像的!」

復健需要無比的耐心,尋常人再輕鬆不過的動作,對於子旗來說,都是無比艱難的挑戰,有時候,僅是手指能夠彎曲的幅度比前一天進步一點點,都會讓子旗和媽媽欣喜不已。

日子不能總是在垂淚中度過,當時子旗的手腳都裝有支架,連翻身都不容易,媽媽也會苦中作樂地說:「子旗,你這樣很像是釘在十字架上。」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子旗也差不多該上學了。

受到重創的身體,隨著日復一日的復健,漸漸有了改善。但是,心理方面的適應呢?浴火後的容顏該如何重新面對這個世界?

早在進行復健的階段,子旗媽媽就不斷地為兒子做好心理建設:「不要管別人怎麼看你,你要活出自己。」但是,媽媽還是擔心子旗上學後,會適應不良,特別事先去找校長和老師,請他們對子旗多關心,避免他在學校受欺負,會想不開。

然而,媽媽對子旗並不是一味地溺愛、保護;就像為子旗做復健的心情一樣,為了他的將來,媽媽也不得不「狠心」。

子旗受傷後,每次出現在人群中,總是會引來路人的驚慌閃躲,有些小朋友甚至會失聲尖叫,一開始,媽媽擔心子旗的情緒會因此大受影響,所以趕緊將他帶往人少的地方。但是,她再想想,躲得了一時,能躲得了一世嗎?現在就讓子旗躲躲藏藏,養成退縮的性格,他如何能懷抱勇氣去面對未來的人生?

於是,她下定決心,就是要多帶子旗往人多的地方去。

一如預期,當子旗出現在街上,立刻就引來了路人的異樣眼光,但是媽媽教子旗,如果有人瞪大了眼睛看你,你就跟他們揮揮手、笑一笑。看看他們會有什反應?

人,其實很有趣,當你對他們釋放善意,通常他們也會一改原先的態度,緊繃的關係便會變得和緩。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