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搖籃新加坡:有限資源中的無限循環

驅車繞行於新加坡,玻璃窗外拂掠過的,是一幕幕令人安心的風景:清潔、秩序,大致上符合印象中的那個小富國。但同時也很難想像,竟有四百五十萬人口,簇集在這片面積僅約七百平方公里的國土上;一路上綠葉延綿成蔭,隔絕了熙攘人車,也吸納了噪音塵埃。

在一般人的眼裡,新加坡衣食無缺、發達安定;然而,豐衣足食的背後,蕞爾星國面臨了眾多島國所陷入的窘境,即資源短缺。四面環海的新加坡,天然資源十分有限,許多物資必須仰賴進口。尤其是水,一度還是它的切身之痛。

一九四二年,日軍將馬來西亞柔佛州與新加坡之間的輸水管炸毀,斷了英軍的水源,逼得英軍將新加坡拱手讓給日本;一九六三年,乾旱降臨新加坡,龍頭裡不出一滴水,人民叫苦連天;一九六五年,新加坡獨立,允諾供水給星國的馬來西亞,卻打算以此作為掌控新加坡的籌碼。當時的總理李光耀於是痛下誓言,非達到新加坡供水能自給自足不可。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的資料指出,星國地狹人稠,境內沒有巨大的湖泊和河川,每天卻有四百多萬人,消耗超過五百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的水(一座標準泳池水量約兩千五百立方公尺)。現為內閣資政的李光耀,曾旦旦信誓地對媒體說:「在活命水面前,其他政策都得下跪。」

彈丸之地新加坡,遂陸續蓋建十五座集水區,估計占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蓄存雨水而後淨化,是新加坡人民仰賴的四大水源之一。其他的水源包括馬來西亞的進口水、淡化的海水、新生水等。星國政府在「新加坡綠色計畫2012」中,訂下二○一二年以前,達成每人每日用水量為一百五十五公升的目標。

「目前國人的用水量是每人每日一百五十六公升。」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的水供網路署署長鍾厚川告訴我,「公用事業局在二○○六年推出『十公升挑戰』,鼓勵人民一天減少十公升的用水。我們也會登門家訪,協助用水量超出平均水準的家庭安裝省水器,並且鼓勵他們養成節省用水的好習慣。省水的好習慣包括縮短淋浴時間,用水盆盛水洗菜、洗碗,和收集洗衣機排出的水來沖馬桶或抹地。」

「撙節」的觀念,是先天不足的新加坡,必須推行與實踐的。此外,更需在大環境的種種限制之下,懂得「開源」。「新生水」的開發,證明了星國可以利用高科技,從有限資源中爭取無限循環。

早於一九七○年代,新加坡就嘗試回收舊水,無奈當時技術太貴;直至二○○二年,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生水」終於研發成功,前總理吳作棟率先飲用新生水,給全島人民看,也給對岸的馬來西亞看,當二○一一年星馬供水合約到期後,將不再續約。

新生水是舊水回收後,先經汙水處理廠淨化,再輸至新生水廠,以先進的薄膜技術,通過高科技的「超微過濾」、「逆滲透」、「紫外線消毒」等三個階段,最後加入「平衡酸鹼值」的步驟,成為可重新利用的再生水。前兩個階段,靠著薄膜上密密麻麻比頭髮細一千倍、一萬倍的小洞,過濾掉廢水裡的病毒、細菌及礦物質,為新生水脫胎換骨的開始;後兩個程序,則為新生水的品質做加倍的把關。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