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第15章 央行成了國庫的搖錢樹
根據台灣中央銀行所公布的民國九十七年央行資產負債表,它擁有約九.七兆元新台幣的國外資產,這與當年度外匯存底二、九一七億美元換算成台幣(匯率一:三一.五一七)的數據九.一九兆元新台幣相去不遠,也約當於當年度央行所背負的八.九八兆元新台幣負債。截至二○一○年七月,台灣央行擁有三、七○一億美元的外匯存底資產,也就是說,若全數以美元計價,央行也同時背負著將超過十二兆美元的新台幣負債。

過去十幾年來,央行運用這筆資產所產生的絕對報酬金額相當驚人,近幾年來每年都貢獻國庫超過一千五百億元以上的新台幣,二○○九年更是貢獻了二、三八○億元新台幣的歷史新高金額給國庫(圖15-1)。依照中央銀行法規定,央行每年必須提撥總盈餘五○%作為法定盈餘公積,惟當法定盈餘公積超過央行資本額時,得經央行理監事會同意,降低提撥法定盈餘公積比率,惟最低不得少於二○%,也就是說央行實際上的獲利還遠遠高過於貢獻給國庫的金額。這筆錢不僅占了所有國營事業繳庫金額的八○%以上,更是占了台灣政府每年歲入預算的一成以上。以二○一○年政府所編列的央行與政府預算來看,央行二○一○年的預算數一千八百億元新台幣約占政府歲入預算的一一.六%,也就是說,政府每花一百元,就有一一.六元是央行「賺」來的。

央行如何連續十幾年都能創造這麼優異的績效呢?而且剛好都能達成國庫所要求的預算?即便連巴菲特的投資公司波克夏也在二○○八年的金融風暴中遭受重創而損失了七十五億美元,但不論是二○○○年的網路泡沫或二○○八年的次貸風暴,似乎都不對央行的預算達成率造成影響。

我過去擔任企業併購的財務顧問業務時,必須經常對各大企業的營運進行實質查核。通常我對於帳面上鉅額虧損的數字不會花太多時間研究,反而是當企業呈現出每年穩定達成預算的財務數據時,才是我們應該擔心的時候,因為這通常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況。而央行每年所繳出的漂亮成績單,就如同台灣鉅額的外匯存底一樣,從來沒有人去思考過這樣的數據究竟合不合理。

會計學對於資產的定義是,能夠創造未來經濟價值及現金流入的事物。而外幣資產所能創造的資金流入來源有兩種,一是外幣投資,如美國公債、國庫券及股票所產生的利息,另一則是兌換回台幣的兌換利益。

我們從央行所公布的損益表來看,利息收入約占收入的九○%,而在支出的部分,最主要的支出則是支付台灣銀行業存款的利息,也就是說,央行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在於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利差。這樣的獲利模式與一般銀行其實並無重大差異,但不一樣的是,一般的商業銀行如果存款利率過低就會流失存款客戶,但中央銀行卻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不管利率多麼低,商業銀行還是得把法定準備金存在央行,而且央行可以隨時調整這個利率。

二○○九年十月十二日,當全球都已經在討論升息的議題之時,台灣央行卻悄悄調降銀行存放央行準備金乙戶利率,活期存款部分為○.一六五%,定期存款部分為○.七六七%,這還沒有考量不須計息的準備金甲戶,若考量央行截至二○一○年六月底所發行的六.二五兆元可轉讓定期存單(NCD)的利率區間也在○.五七~○.七七%,那麼央行大部分新台幣負債的資金成本是低於○.七%的。而以央行目前十二兆元的資產規模來看,想要達成二○一○年的一千八百億元繳庫預算,報酬率只要一.五%即可,若考量上述的資金成本○.七%,那麼只要找到二.二%的投資標的,想要達成這個預算其實並不是那麼困難,就算達不到,央行也可以隨時再把自己的資金成本再調降一點。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