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摘錄自章節1-1
擅長諷刺漫畫與布丹的啟蒙
少年莫內
「突然間,彷彿一層布幕似乎被掀開了,我明白了什麼是繪畫……我的畫家生涯就此開始。如果我算是個畫家,那完全要歸功於布丹。」莫內少年時已經在諷刺漫畫中展現了他的繪畫才能。在十八歲時遇見布丹,成為好友,莫內因此常隨布丹到諾曼地的海邊寫生,從此改變了莫內一生的繪畫生涯。


1840年11月14日莫內出生於巴黎,父母親經營雜貨生意。在四歲時,他隨父母遷往諾曼地的哈佛港(Havre)定居,一直到十九歲才離開,從童年到青少年時期都是在諾曼地的鄉村和海邊度過。莫內最早的作品是一些里巷人物的漫畫、帆船和風景素描,已經表現出他對大自然的愛好;諾曼地的海上波濤與天光雲影,在未來將提供他一生取之不竭的繪畫題材。莫內後來回憶道:「我生來就不是個守紀律的人。我小的時候,就沒有人能讓我服從某個規定。……學校像一座監牢,要我一天在那裡待上四小時是不可能的。」


巴黎社會正面臨變革
在莫內成長至青年的時期,法國工商業發達,工業革命之後大都會形式的城市成形,鄉村人口向城市移動。巴黎是法國的首善之區,在十九世紀初才出現的火車,以巴黎為中心駛向法國的各個鄉鎮。

與莫內同年出生的文學家左拉(E. Zola),後來不僅創作了《酒店》、《娜娜》等精於犀利社會觀察的小說,也是支持當代畫家馬奈(E. Manet)、庫爾貝(G. Courbet)和莫內等人,將自己的文化主張訴諸行動的旗手;同時,巴爾扎克在四0年代開始《人間喜劇》的寫作;1857年福樓拜出版《包法利夫人》,波特萊爾出版詩集《惡之華》。

在藝術界主流的官方沙龍,流行對古代希臘羅馬詩意抒情的回憶,但工業革命改變了社會結構,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勞資矛盾更顯嚴重,新一代畫家已經不能滿足於學院正統而僵化的美學標準,紛紛在創作中呈現新的社會議題,例如畫風崇尚寫實的庫爾貝、杜米埃(H. Daumier)等人。另外,有一群以楓丹白露森林外小鎮為名的風景畫家──巴比松畫派,這些畫家比如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等人則直接在戶外作畫、觀察真正的自然風景的作風,打破以往寫生只能做為草稿和以人物畫的主流觀念。

少年諷刺漫畫家
1856年到1858年莫內師從新古典派繪畫巨匠大衛的學生奧哈德(Jacques-Francois Ochard)學畫。在他的習畫過程中,對諷刺漫畫尤其熱衷,筆觸誇張、潑辣或詼諧。他在一系列的政治諷刺漫畫中展現了他的繪畫才能,十五歲時已成為頗有名氣的少年諷刺漫畫家。

生命中第一次大轉折
1857年,莫內的母親去世,姑姑勒卡德十分鼓勵他的繪畫創作,讓他到她的畫室學畫,同時繼續學習素描。十八歲左右,莫內把自己署名「O. Monet」的漫畫,在一個美術用品店寄售,他的漫畫與當地的海景畫家布丹(Eugene Boudin , 1824-1898)的作品一起展示。布丹生長在諾曼地,從小與海洋有深刻的接觸,他透過同鄉畫家米勒而接觸巴比松畫派,也受到自然主義畫風的影響,直接走向大自然。與布丹相識的波特萊爾1859年在沙龍看到他的作品時,對布丹直接簡要地記錄天空隨著季節、時間與風向改變的手法,驚為天人。

美術用品店的主人將莫內介紹給布丹,布丹看過莫內的漫畫,盛讚說道:「很有趣,很有熱情,充滿活力。你很有繪畫天賦。」他建議莫內不要把自己侷限在漫畫上,要去「研究、學習去觀察,去速寫,去畫風景」。

此後,莫內常隨布丹到附近海邊寫生。布丹帶領莫內走向戶外寫生,走向海洋,觀察天空雲影和自然光的變化,領略到戶外寫生的樂趣。布丹給了莫內啟蒙教育,使他學會了熱愛大自然,懂得大自然。

啟蒙教育的成果之一是〈哈佛港郊外一景〉,充分體現了布丹對他影響。這幅畫被視為是莫內正式出道的作品。

1859年,莫內帶著父親給他的一筆錢,和以諷刺漫畫賺得的積蓄,出發前往巴黎。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