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關鍵溝通,讓你更成功

關鍵溝通,讓你更成功

  • 作者:邱珍琬
  • 出版日期:2012/04/25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第一章「溝通」從「傾聽」開始



溝通是人的基本需求,因為一個人不可能獨自而生,必須要與其他人類互動,是生存的必要、也是心理健康的必需,此外我們也藉由溝通來定位自己、知道自己是誰?在他人心目中是什麼模樣?希望自己此生可以成就的生命型態為何?而溝通還可以讓我們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也是建立關係很重要的途徑。哈佛學者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論,其中有一項就是「人際智慧」,而人際智慧不僅是一個人能力展演的面向,也是目前許多全球競爭很重要的必備工具,因此良好溝通知能也是個人生涯成敗的重要因素。

許多人誤以為溝通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其實應該說是「語言潛力」與生俱來,而非溝通,溝通需要後天的努力與學習,而且我們慢慢會發現溝通不只是「語言」部分的能力而已,還需要其他的「配備」來輔佐與加強。動物雖然不用人類的語言,但是也有溝通的方式,有研究指出狗狗可以了解人類至少兩百個字彙(養寵物的人應該很清楚),由此可見,即便是使用不同「語言」,還是可以溝通。「溝通」的功課通常也不是從語言文字的使用開始,而是從「傾聽」。想想看一位母(父)親與初生兒間的互動,常常需要先觀察、猜測、嘗試錯誤,慢慢地也可以了解到孩子的需求為何、並做適當的反應,這樣的研究在心理學上稱作「依附行為」,也就是主要照顧人與孩子的互動情況,目前已經發現這些早期的依附行為會影響到成人後與人互動、以及親密行為。在本書裡我不希望以研究或吊書袋的方式呈現,而是以輕鬆、平常的語彙來進行,因此不會將「依附行為」以教科書的模式介紹給大家,但是讀者其實在字裡行間還是可以了解依附行為對於人際行為的影響。

溝通是雙向道路



「說」是需要「聽」做前導的,也就是先用「聽」來模仿、有所準備之後,「說」就似乎是渾然天成,也怪不得現在學習語言很強調「學習環境」,例如將一個人放在全英語的環境,在週遭環境的習染下,學習比較快速。聽力無損的人,可以較容易學習說話,若是聽力受損,在發音部份或是習慣上較不容易抓得正確,所以偶而會覺得「聽起來怪怪的」,可見我們的聽力不只是模仿而已,還可以協助我們修正發音與錯誤。

我們的五官在溝通上都具有重要功能,眼睛可以看見,但是也需要聽力的輔佐,加上其他觸覺、味覺與嗅覺都是重要的溝通條件,倘若欠缺其一,就必須由其他的官能來補足,要不然很容易產生誤解。舉例來說,「看見」前面有兩個人在交頭接耳(動作),會以為他們在談一些秘密的話,倘若前面兩人平日與你交惡,你可能就會「認為」他們在說你的壞話,因此需要「聽到」實際內容才可以證實你的「猜測」是否正確。妻子發現丈夫語無倫次,「聞到」他身上的酒味,然後問他:「你這麼晚回來去做什麼了?」「我在公司加班。」妻子很難過,因為丈夫「說謊」(或是只是說了部份的事實,如先加班、再去喝酒),因此對丈夫的信任度就減低了一些。現在科技發達,可以用網路或是電話簡訊做聯絡,當然這也補償了語言溝通的不足,然而也容易因為只是「文字」的傳輸,必須要十分精確才不容易引起誤解,同時因為少了其他訊息的提供,可能也表達不完全。例如現在年輕人分手,常常是一個簡訊「分了好了」或是「就這樣吧」,甚至就是自此不連絡,簡訊太「簡單」,可能是避免尷尬或是不舒服的感受,但是也因為沒有充分表達,留下許多的情緒「殘留」,對彼此都不是「善了」。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