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_暢榜
內容連載 頁數 1/3
你需要多少信心?

雖然佛教和大多數的宗教頗為不同,就某方面來說,比較近似一種實用的哲學,但我們將要探索的修行方法和教導,的確有其宗教背景,亦即上座部佛教。而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呈現潛藏內心的障礙[蓋]。所有的宗教都仰賴於某種信心,而這其實也不過是:在心裡願意暫時接受某些你自己尚未驗證的事。對於現在這本書也是如此。你並不需要是佛教徒或帶有任何宗教意圖,才能獲得一心不亂的專注[禪定]。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

所以,你需要多少信心?你需要改信佛教嗎?你需要放棄從小到大遵循的傳統,或深切投入的理想嗎?你需要把你的理智或對世界的了解通通丟到一邊嗎?

絕對不需要。你可以保有你目前的觀點和思想體系,只接受你準備好要接受的,一次接受一些,而且只接受那些你真正覺得有用的。不過,你還是需要有一些信心。

你所需要的信心,就和你準備讀一本好小說或進行一個科學實驗所需要的那種信心一樣。你需要「願意暫停不信」。就像做實驗一樣,我請你暫時擱置任何你可能自動生起的反對,一直到你可以看清這條道路是否適合你,一直到你可以看清是否你能夠自己驗證,就如幾千年來世世代代如你一般的人們所驗證過的。

這暫時的停止不信,就是你此時唯一需要的;但即使這樣也並不容易。我們受到先入之見的制約非常深,而且通常並不自覺。我們常發現自己反對某事,但並未真正檢驗那個判斷,甚至不知自己已經做了那樣的判斷。而事實上,這就是我們將一起探索的專注之道的諸多妙處之一。它訓練我們看住自己的心,知道自己何時做了判斷而且只是在起反應,然後我們就可以決定,對於那個即刻的反應,我們要接受多少。你可以完全掌握那個過程。

當然,這還是會有障礙。你必須能夠暫停你的不信,而且要夠深夠長,才能給專注禪修一個真正、誠實、盡力的嘗試,同時深入的成果並不是立即可見的。不要期望你能半信半疑地用功,兩個禮拜後天堂就會打開大門,神靈感應的金光會傾注在你的頭頂上。這幾乎必定會令人失望。

我們是在處理心裡最深處的力量,而覺悟真相很少是即刻的。

為什麼深度專注是重要的?

沒有智慧就沒有專注[定],沒有專注就沒有智慧。既有專注又有智慧的人,就接近安詳和解脫了。

這段話中提到的智慧,有兩種不同意思。第一種是一般的智慧,是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即我們一般人心所了解的那種智慧。然後還有另外一種智慧,是在最深的層次了解事物,而這種了解超越了語言文字和概念。本書呈現的是第一種智慧,好讓你能夠自行尋找和發現那更高深的智慧。

要尋求這深入的了解,我們必須深入心的根本去探求本質。在下面這段巴利經文中,佛陀對他的主要弟子們解釋了心的本質:是什麼造成了心的疾患,而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好修正它。

比丘們,這個心是光明的,但被生起的不淨煩惱所污染。未受教的凡夫們不如實了解這點,因此,對他們來說,沒有心理發展[定](mental development)。 比丘們,這個心是光明的,但已從生起的不淨煩惱解脫。受教的聖弟子們如實了解這點,因此,對他們來說,有心理發展[定]。

在這段經文中提到兩次「這個心」,一次是「未受教的凡夫」,另一次是「受教的聖弟子」。然而,無論我們是一般的凡夫或是老練的禪修者,都有著一樣的心。心的深處是穩定而光明的,但是這個光和我們一般所了解的光不同。這個心,本質上並不黑暗、陰鬱、或混亂,其基本特質中就有光,它是明亮的,充滿著閃耀、開放、非概念的智慧和深度的安寧。

但我們都有著某些使它不能正當閃耀的東西。我們之中有少數人成功地去除了上文所說的「生起的不淨煩惱」,並且獲得了「心理發展」;那些「生起的不淨煩惱」遮蔽了心,它們並非心本來的真正本質。在上面的經文中,「心理發展」指的就是本書要描述的深入專注[定]。佛陀說,心是光明的,但未受教的人們不知道這點。他們之所以不知道,簡單地說,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修定;而他們沒有修定,則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有一個純淨光明的心等待體驗。

要獲得專注,我們就必須去除一些東西,而這種必須去除的東西就叫做「煩惱」。煩惱就是染污、雜染、或不淨,是某種弄髒了心的東西。但煩惱也像是一種心的毒素,讓心生病,許多痛苦因它而生起。但幸運的是,這些煩惱是「生起的」,是從外面加上的,而不是深心根本架構裡的一部分。

所以,這些「生起的不淨煩惱」是我們必須去除的心的性質。為了獲得心理發展[定]的利益,我們必須學習:煩惱是什麼,以及如何去除煩惱。這個去除是藉由修行正念來進行,而去除不淨煩惱則導向親見心的「光明」特質。

聽來有趣,對嗎?
是的。
聽來像是件可做的好事,對嗎?
是的。

但是這需要技巧。一路上會有許多陷阱,而且有很多需要學習。不過,你拿對書了!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