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_暢榜
內容連載 頁數 2/3

以佛陀為榜樣

佛陀證悟成佛後,到了波羅奈[現今的瓦拉那西],並對五位苦行者[即五比丘]開示。他們五位和佛陀很熟;事實上,他們和佛陀曾一起修行自我折磨的苦行達六年之久,一直到佛陀體悟到苦行的缺失,並開始走向中道為止。當佛陀走向五位苦行者時,他們並未對他做出任何特別的禮敬。他們只稱他為「朋友」,就像當年他們在一起時一樣。他們並不認為他是什麼特殊人物,不曉得他已覺悟成佛了。

佛陀告訴他們自己的成就,以及他們現在可以向他學習了。他公開直率地告訴他們,事實上,他已覺悟成佛。但他們並不相信。佛陀看見他們懷疑,便問他們一個問題:

「比丘們,我以前曾經告訴過你們說我已證得覺悟嗎?」「沒有,先生。」「比丘們,只要我對四聖諦的實相,對三轉十二行相的智慧和見解沒有徹底清淨之前,我不會宣稱自己已經證得無上的圓滿覺悟。」

佛陀是坦率的。他知道他自己是誰,以及自己經歷了什麼。四聖諦是他所有教導的基礎;每一聖諦都有三個階段要了解及修行,這就構成了所謂的十二行相。三個階段就是理論、實修,以及體證。你必須先在理論上了解某件事,然後再付諸實踐,好讓你有實際的經驗,然後你才能證悟,也就是你確實看到它成真了,而那就是成果。這是一個人藉以確認理論為真的過程。在這樣的用法裡,「體證」(realization)這個字有雙重意思:「了解」以及「最終的成就」。

佛陀採用這個三階段的方式來闡明四聖諦:

第一聖諦是:苦存在。佛陀在深入親見之前就知道苦是真實的;那是理論。實際體驗苦的本質,則是佛陀的實修。從他自己的禪修練習裡,他了解到苦是真實人生,而且應該被了解。佛陀在所有可知的層面上體驗了苦,並且學會如何用功來超越苦。最後,佛陀的體證變得圓滿了。他知道他可以終結他的苦了,並且他也這麼做到了。

第二聖諦是:苦有特定的起因。佛陀在理論上如實地了解苦的起因。他從過去的修行引申出這個理智層面的了解,但是在經驗的層面上,他還沒有完全體證。當他真的體證時,了解到可以藉由根除苦的起因而去除苦,將苦從根斬除。那就是佛陀的實修,他實際做到了他說應該要做的。他藉由根除潛藏的起因,而在根本的層面上解決了這個問題。當他完全去除苦因時,即獲得了自由。那就是佛陀的體證。

第三聖諦是:苦的確可以止息。在理論上,佛陀知道苦可以在某處終結。當他將這理論付諸實行時,他了解到苦的止息是必須去獲得的。他得到了苦的完全止息,而這個結果就是他的體證。

第四聖諦是:有一條道路可以到達苦的止息。首先,佛陀在理論上發現這條道路是存在的;他發現了要獲致解脫所應該走的步驟。他將理論在生命中付諸實行,而結果就是:他可以闡明這條解脫之道,這就是他的體證。

這裡的重點是簡單的。你必須真的了解你所做的每一點,實際地將每一步驟付諸實行,並且在自心中實際地親見完整的成果。任何缺漏都成不了事:那究竟之事,從苦中解脫之事。然而這種解脫需要完全的承諾、非常的努力和耐心,以及投入整個過程一直到完全體證為止。

佛陀給了我們法,亦即他的教法,好讓我們得以實修。他從自己的實修獲得智慧。他並非只是有了個想法,並在想法只不過是理論時,就衝出去告訴全世界;他一直等到想法完整了──理論,實修,以及完全體證。佛陀給我們的是一個美麗的計畫,就像是一位建築師畫出建物的藍圖一樣。而就像工人必須辛勤地照著建築師的仔細規劃來建造房子一樣,我們也必須照著佛陀的計畫來實現解脫。

佛陀給我們的是一個真正美好詳細的計畫,你必須確實地照著做。其他人也提出其他的計畫,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紀都有,但那些計畫可能行不通,它們並沒有被世世代代地測試了兩千年。

佛陀的計畫甚至還有保證:如果你完全照著這些開示中的指導來做,你甚至可以在七天就獲得完全覺悟。如果你不能完全去除所有的不淨煩惱,那麼你可以在七年就獲得第三階段的開悟[不還果]。

這就像是附加的保證。當然,在合約裡還有些額外的但書和必備條件,一些你可能不幸地破壞了保證的方式。要讓保證有效,你必須:

有信心,並且是對佛陀這位完全解脫痛苦及苦因的人有信心。
有適當的健康,並且能夠忍受奮鬥的壓力。
誠實且真誠。對你的老師以及神聖生活的友伴,顯露你真正的樣子。
精力充沛地去除不好的心態及行為,並建立健全的心態。
堅決專注地以決心開始努力,並不屈不撓地發展良善的心態。

有智慧。對於一切現象的生滅有智慧,這智慧是神聖且具穿透力的,能導致苦的完全去除。

這本書能夠給你理論,如何一點一點地做到這些事。至於實修和體證就要看你自己了。佛陀完全體證了四聖諦,完美平衡地結合專注和正念﹝止觀﹞而獲得覺悟。 你也可以做到這樣。
3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