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資治通鑑:帝王的鏡子

資治通鑑:帝王的鏡子

  • 作者:雷家驥
  • 出版日期:2012/10/22
內容連載 頁數 1/2
三、秦的崛起與周的滅亡

通常歷史家認為,戰國初期,齊國與魏國的國力最強。以後秦國崛起,才取代了魏的地位,變成齊、秦一東一西主宰天下。

戰國初期,諸國兼併相爭,經常發生滅國之事;吞併結果,使強國只剩下七個,而介於長江、黃河間還有十幾個小國存在。所謂七強,並不是指當時只有七個國家,而是說當時只有七個最強大的國家,而其他小國,在國際舞臺上舉足沒有輕重。秦國地處西僻,縱然列屬強國之一,可是諸侯均不把她當作中原國家看待,甚至連楚國這個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者,也並不把秦當作華夏國,這種情況即使在周顯王五(西元前三六四)年,奉獻公大敗三晉於石門,中原諸侯仍是以夷狄來對待秦國。這就是秦孝公所以要發奮改革,使秦國強大的一個強烈動機和主要原因。

周顯王七(西元前三六二)年,秦獻公逝世,他的兒子孝公繼位,已經二十一歲了。孝公在翌年,下命令給秦全國說:「從前我穆公,修德行武,東平晉亂,西覇戎狄,天子甚至任命為方伯,開創了後世光輝燦爛的基業。但是以後繼任的幾位國君,都使國家內憂不寧,未遑外事。在這種情形下,三晉侵奪了我國的河西地方,這真是莫大的恥辱啊!我先君獻公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想修復穆公之政,光復穆公的領土。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常深痛於心,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使我秦國強大起來的,我將會酬以尊貴之官,和他分土而王。」

這個命令頒布下來,引起了秦國乃至各國的注意。衛國的公孫鞅(ㄧㄤ),就是商鞅,聽到了這消息,於是整裝向西進入秦國。

公孫鞅是衛國的王孫,擅長法家的學問,他曾在魏相公叔痤(ㄘㄨㄛˊ)的手下做事,公叔痤知道他的才幹,來不及推薦他就病倒了。魏惠王,就是孟子一書中開章明義所說的梁惠王,知道宰相病倒了,前往探病,並詢問他說:「相國的病如果有什麼不測的話,我們的國家將要怎麼辦呢?」

「臣的賓客衛鞅,年雖小,但有奇才,希望國君舉國而聽之!」

公叔痤又說:「國君即使不用衛鞅,也必須將他殺了,不要讓他離開國境。」魏惠王聽了,許諾而去。

魏君離去以後,公叔痤把衛鞅召來,向他謝罪說:「我做事情先君後臣,所以先為君策畫,然後才把這事告訴你。你必須快點離開魏國了!」

商鞅說:「國君不能用先生的建議而任用我,又怎麼能用先生的建議來殺我呢!?」

結果不出商鞅所料,魏王離開了以後,告訴左右侍臣說:「相國病得太嚴重了,真可歎啊!他想命令寡人將國家交給衛鞅,卻又勸寡人殺他,豈不是矛盾嗎?」

後來商鞅知道秦孝公求賢,西入秦求見孝公,用富國強兵之術游說孝公,孝公大為高興,於是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周顯王十(西元前三五九)年,商鞅準備變法革新,秦國人民並不高興。商鞅了解情況,告訴秦孝公說:「人民不可與他們考慮開創之始,但可以和他們樂成。論至德的人不和於俗,成大功的人不謀於眾。所以聖人如果可以強國的話,他們都不墨守成規,死守過時的法令。」

「不然,」秦國另一臣子甘龍說:「根據法令而治理的人,官吏必然熟習,老百姓必然安分。」

商鞅再度辯說:「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這兩種人讓他們安安分分做官守法是可以的,如果和他們討論常法以外的意義和舉動,這是不可以的。智者創制法律,愚者遵守法律;賢者改革禮儀,不肖者受此禮儀的拘束。」

「好。」孝公同意商鞅的說法。於是商鞅改革就成定局。

商鞅策劃了多種政策與措施,在法令還未公布之前,恐怕人民不信,於是在國都市場的南門豎立一枝三丈的木條,出告示布告說,人民有能將此木條拿到北門的,獎賞十金。人民覺得這件事情來得奇怪,都不敢有所舉動。商鞅看了又下令說:「能夠拿木條至北門的人,獎賞五十金。」結果有一個人膽子大,把木條拿到北門,商鞅馬上獎賞五十金給他。然後老百姓才知道政府言出必行。事後,商鞅乃下令頒布各種政策措施,全力推行改革。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