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不是智慧型手機的錯
父母要買智慧型手機給孩子,就要教他們使用的適當時機。孩子的教養原本就是父母的責任,但這些年愈來愈多父母把責任推給學校了。
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很多寵愛孩子的父母親也為孩子買了一支。這些孩子們帶著智慧型手機到學校以後,有很多使用的行為都是與學習無關的。老師們當然也注意到這個現象,對孩子們帶智慧型手機進校園頗有微詞。這現象當然值得關切,但我不覺得是智慧型手機的錯。
二○一○年初,我正在做電子書閱讀器融入教學與學習的研究。那是智慧型手機剛開始普及的年代,我訪談的學生之中大部分用的都還是傳統手機。其中有一場團體訪談的對象是國中生。我讓他們試用Amazon Kindle 2與iRex iLiad這兩台當時的主流裝置並分享心得,也藉機讓他們彼此分享對「閱讀」這件事的經驗與看法。
他們當時試用過閱讀器的反應之一,就是「偷看書不方便」。他們說平常會用傳統手機與電子辭典閱讀,讀完一整本小說的都有。怎麼讀呢?把手機藏在外套袖子或鉛筆盒裡,上課時偷看。電子辭典更是上課偷看書的好幫手,這東西是本來就可以帶到教室放在桌上的。
我還滿喜歡這種「偷看書」的現象,至少這代表孩子們對閱讀是有興趣的。在另一場對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的團體訪談中,學生對閱讀的聯想就是老師規定要寫心得很討厭。但不要寫心得的自由閱讀他們就很愛。例如有學生把老師推薦的金庸小說讀完了,自己找《暮光之城》和《哈利波特》來讀的當然也有。
學生不專心上課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年輕的孩子原本就很難只靠意志力與責任感專注那麼長的時間。要讓學生專注,老師就要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生動機,讓學生覺得老師講課的內容,比他在手機或電子辭典上偷看的還有趣。
我也觀察過國中生的上課環境與行為。我觀察的是一班國一學生,兩節生物課的時間,約一個半小時。我坐在教室最後面,學生好奇回頭看個幾眼之後就適應了。授課的老師剛好是一位很厲害的老師,台下學生也都很專心上課,就連我都聽得津津有味。
我當時的觀察和現在許多老師的觀察,反映了同樣的問題:大部分的時候,學校很無聊。事實上,我們自己小時候也經歷過這一切呀。只不過我們當年沒有手機與電子辭典,只能把想偷看的書藏在抽屜裡或壓在桌面上的教科書下面。
不是智慧型手機的錯,它只是讓問題更明顯而已。世界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相對保守的學校就顯得愈來愈無聊。至於老師能否在這場與智慧型手機的競爭中勝出?我相信有一些老師是做得到的,但難度實在有點高。
最後,我也想提醒:父母要買智慧型手機給孩子,就要教他們使用的適當時機。孩子的教養原本就是父母的責任,但這些年愈來愈多父母把責任推給學校了。
尋找自我
如果沒有一點警覺,到最後甚至會把別人的看法當成自己的。於是每一次自以為的挑戰,充其量只不過是從順從一群人轉變為順從另一群人罷了。
林書豪在加盟美國職業籃球休士頓火箭隊的記者會上,如此回應外界對他的各種評論:「對我來講,我始終把重心放在為上帝打球,不要太在乎他人的期待。」我喜歡這句話。每個人都應該要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才不會陷入世俗的短視與糾結。
如果你不像林書豪一樣能夠為上帝做自己正在做的事,就為自己做吧。人有的時候還是需要一點點的任性,一點點的自我中心,一點點的目中無人。你要記得經常提醒自己:「自我為貴,角色次之,旁人的眼光與期待為輕。」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台灣社會,要完全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是件很困難的事。一個人大方展露自信往往被批評為「臭屁」,堅持自己與其他人不同的看法就是「自以為是」,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則是「目中無人」。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文化,有時的確會迫使你放棄對自我的追尋。
如果沒有一點警覺,到最後甚至會把別人的看法當成自己的。很多人挑戰傳統之前沒有先找到自己,於是每一次自以為的挑戰,充其量只不過是從順從一群人轉變為順從另一群人罷了。就像很多人把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說的,「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過別人的生活」牢記在心,但很少真正做到。不是因為不懂道理,而是不知道自己過的其實是別人的生活。
當世界變得愈來愈複雜,就愈來愈不可能有跟你一樣的人。尋求同理很難,尋求認同更難。在現在這個世界,人們比以前更需要將自我從他人的期待中抽離。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開始質疑自己的聰明才智:我是否聰明到比別人都更了解我遇到的問題,以及我自己?這是個孤獨的過程,但很有存在感,很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