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3


學德語,忘法文?

我們替孩子感到惋惜,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誼和第二語言能力,即將隨著我們搬到德國而煙消雲散。不過我們很快就發現,其實來到新環境後,適應最好的反而是小孩。

很神奇的,琦琦並沒有因為學校的德語環境,很快就把法文忘光光,主因於新學校的小朋友來自各個國家。在三到六歲混齡的班級裡,十來個小朋友講七種母語。琦琦入學沒多久,就認識了同齡的法國小孩。頭幾個月完全靠法文打天下,但是相對的,德語卻進步緩慢。

一直到半年後,她在學校漸漸開口講德語。雖然不一定懂歌詞含意,學校教的德語童謠,她也能唱給我們聽了。我最關心不是她的語言能力,還是她與其他孩子的互動。老師說:「琦琦除了跟法文幫小小孩一起玩,也喜歡觀察德文幫大孩子的遊戲,雖然無法加入,但會在旁邊模仿大孩子的舉動。」聽來她挺能自得其樂的,有時跟法文幫玩,有時自己玩,有時也會去逗逗隔壁幼幼班的學步兒。她也許在學校裡仍屬於語言弱勢族群(班上同學裡德文講最不好一個),不過隨著年紀漸增(四歲),已經發展出一套與人相處之道,有著可以自在與人互動的社交能力。語言可以慢慢學,只要她在群體生活裡過得歡喜自在,我們就放心了。

小孩子學語言,的確比大人輕鬆點。孩子的世界簡單,會的單字不需要太深奧專業。他們不怕開口講,小腦袋瓜內建錄音功能,就算不懂內容,不了解文法,也有辦法把聲音和語調完整複製下來,發音標準,口音道地。這是口腔肌肉已經定型的成人很難做到的。

琦琦在接受第二外語的刺激上,有一套自己內化語言的方式。平時在家自己玩時,她自言自語所使用的語言,隨著外在大環境的轉變,從一開始的中文轉變成法文,接著再逐漸轉變成德文。仔細聽,有些自言自語是邏輯清晰的句子搭配著她自由想像的情境。有些呢?像鸚鵡學講話,我想她也不清楚自己在講什麼!

在多語的刺激下,小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有時讓我們感到驚訝。例如,雖然爸媽跟學校都沒有教英文,她也聽不懂英文,但她有很多目睹爸媽講英文的機會。若聽到英語系的陌生人交談時,她會興奮的跟我們報告:「媽媽,他們在講英文!」對於法文跟德文敏感度更高了,就算內容有聽沒有懂,也能夠分辨是哪種語言。

有段時期她最喜歡問我同一個單字,不同語言怎麼說。「媽媽,飛機的法文是avion,德文是Flugzeug,那英文怎麼講?那台語呢?」但就算我教她講飛機的英文跟台語,她不一定記得住。她只是對「同一種東西,不同語言的講法居然不一樣」感到新奇。這種對語言的好奇與敏感度,對學習任何語言多少有加分的作用。我只能阿Q的想,將來這段潛移默化的多語經歷,也許可以幫助她學習第二外語時更輕鬆上手。不過,學好一個語言原本就得靠後天自己不斷努力,琦琦現在還是個學齡前幼兒,就算有多語刺激,長大了要是沒下功夫,這些兒時經驗也很難發揮作用。

因為沒有自然的台語學習環境,我也就沒特別去營造台語的學習氣氛。那麼英文呢?人在歐洲,沒有自然的英語情境,也感受不到台灣學習「美語」的風潮與壓力,加上孩子已經生活在每天接觸兩三種語言的大環境裡,實在沒必要再塞個語言給她。只要我們在歐洲生活這幾年,琦琦能夠順利的在母語與第二外語間取得一個平衡,無憂健康的成長,這樣就夠了。英文,以後跟著義務教育再起步,不用急。

觀察琦琦這幾年在雙語環境,不同文化下成長所面對的甘苦,讓我對於孩子的第二語言學習有更豁達的態度。我已經有心理準備,將來回台灣定居,孩子遺忘法文跟德文的速度,應該跟中文進步的速度一樣快,因為那時生活環境又不一樣了。

如果有機會,我倒是私心希望琦琦也能說點台語,不需要太厲害,夠用就好!

好動不是過動

飯糰是個非常頑皮且活動力旺盛的小孩,在他兩歲半以前,只有在睡著的時候,我才能夠稍稍卸下戰鬥引擎,享受片刻安寧,然後趁機做些家務。在那段時間,飯糰除了睡覺時間外,幾乎都跟我黏在一起,吃飯、上洗手間、洗澡、做菜。因為旺盛的活動力,我很少讓飯糰在街道上行走,若把他抱出娃娃車,他會隨心所欲的亂走,看到東西就拿來看,完全不會顧慮是否可以拿。因此我們出門時,飯糰多半坐在娃娃車裡,等到了安全場所,我才會讓他自由活動。

3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