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熟年世代」是什麼東東?

倘若「熟年」本身是一個大問題,那我們要盡可能全面動員,盡快阻止「熟年」這個事件繼續發生,以免問題繼續擴大。

但這絕非容易的事情,因為現今的社會與資源脈絡,依舊掌握在熟年時代的人們手中。如果要繞開「熟年世代」,私底下作些什麼改革,那我告訴您:這個不會叫做「改革」,這個會叫做「革命」。從我的角度來看,我完全不認為有這個必要性。

第二件事:所謂的「熟年問題」到底是什麼?影響會有多深遠?影響層面會波及哪裡?規模有多大?原因是什麼?更坦白的問,真有其事嗎?還是瞎掰一場?

第三件事更荒謬了──到底那些人才算是熟年呢?誠如某個很知名--卻被我忘記的人說的話:「30歲以後,年齡由你決定。」根據我近乎10年與各種熟年人士會談的經過,當真如此:有的人熱衷於社會運動,固定時間上私人健身房,然後會談時突然跳題,露出孩童般的微笑:「您猜猜我今年幾歲?」

我必然回答:68、69,至多70歲吧?對方就會講出一個數字,然後很高興的說:「看不出來吧!」

但是偶爾,我也會被這數字震撼到,諸如:80多歲等等的。我吃驚的不是外表,我吃驚的是我誤判年齡之下,我採用的治療取向,對方竟然跟得上!

很明顯的,「熟年」並非一個生理性的年齡刻度,它跟老年、中年、壯年等等,有著截然不同的分野,但是要理解它,您所需要的知識、智慧、悟性卻要相當高。

理解「熟年議題」,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成長的歷程,也是對未來的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熟年」是個趕流行的詞彙嗎?

好,回歸主題。「熟年」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個符號有如雨後春筍般大舉入侵我們熟悉的語彙系統?處處可見?

它的衍生字(熟男、熟女)使用範圍更大──尤其是在綜藝節目中。當您卸下一天工作,看著電視打發時間時,這個字眼的模糊性就在笑鬧中頑強的保持著原有的模糊,沒人知道它是什麼?它卻能有效率的傳遞著訊息。

倘若我們打開電腦,Google一下,我們會得到三種主要意義:

1.最常見的,就是在描述戰後嬰兒潮,已經面臨退休與即將退休的這個世代。
2.有的用法,還在上面的條件中,加上了「歷經台灣經濟起飛」的過程。
3.唯一用年齡來定義的,是將年齡設定在45歲到65歲。

老實說,如果「熟年」指的就是上面所定義的這群人,那這本書也不必寫下去了,因為一個專門指稱特定族群的名詞,不具備外延性,50年之後,大概只剩歷史學家感興趣了。而將45歲開始,一直到65歲的人,通通納入熟年的範圍裡面,他們到底有什麼共通點?我只能確定:有的60幾歲的人士脫掉上衣,體格就像50歲;有的50幾歲的人思考的彈性,比40歲的人還要靈活;當然更多的是40幾歲的人,無論在接受新觀念與體能上,都比不過五、六十歲的人──我相信:「熟年」不會因為這個理由而定義。

我不否認:「熟年」是一個非常難以定義的「年齡刻度」,它並不像「青年」、「老年」、「兒童」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字眼──但是,讀者是否注意到: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年等等年齡刻度,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事實,不但一個也不能少,而且出現的順序也絕對不會變化。例如:人類剛出生的時候就一定是「嬰兒」,絕對不可能是「青年」。

「沒熟的熟女」

但是「熟年」這個字眼可就沒這個限制了──如果您遇到一位完全符合「熟年的傳統認知」的婦女,但是她正專注於該國民主制度的建立:她四處受邀演講,辯才無礙,非常能激勵人心;她不斷用多國語言撰寫著文宣、書籍、到處與熱情的人民擁抱、簽名……您會用「熟年婦女」或「熟女」來稱呼她嗎?文法上,是可以的,實際上,用「中年婦女」可能更適合──其實,如果您是文字工作者,或是您對文字的感度很高,您就會察覺前者帶有一絲不太禮貌的意味。但撇開這個禮貌的議題,你覺得用「熟年」稱呼她適合嗎?我相信應該比不上「中年」這個字眼。

何故?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位女性還「沒熟」,除非該國軍政府垮台,真正民主到來,她放棄參選大總統,回到家鄉,開始她從小夢寐以求的種花生涯,你才會覺得:她真的熟透了。

但是,該國軍政府如果繼續執政50年,這位女性到死可能都沒熟──悟性高者應該注意到一些東西了。筆者先前提過:在理解這些問題時,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是的,為什麼「熟年」的定義會受到一個人的作為與外在環境而影響呢?為什麼「中年」就不會?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