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經典
內容連載 頁數 1/10
本文摘自《把化學吃下肚》一書第二、三章。
 
致癌或不致癌:阿斯巴甜的無害說法,以及食品專家和業界的關係
 
阿斯巴甜是各式代糖種類中銷售最廣、也最成功的產品。不只是超市的貨架上,連在藥妝店的保健食品區都能見到它的蹤影。全世界有超過九千種產品使用阿斯巴甜做為甜味劑:除了Cola light,無糖的能量飲料紅牛(Red Bull)及箭牌公司旗下的無糖口香糖白箭(Wrigley’s Spearmint),還有德國穆勒(Müller)的無糖調味乳、瑞士知名的利口樂(Ricola)草本無糖潤喉糖。甚至在以兒童和青少年為消費對象的食品中,代糖的使用度也愈來愈高。主要原因是代表業界的利益團體及牙醫師,大肆宣傳包含阿斯巴甜在內的代糖可以有效預防蛀牙。
 
在所有代糖的種類中,阿斯巴甜的爭議最大。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它對健康頗具威脅性,不僅會傷害大腦、致癌,甚至會傷害胎兒。研究也指出,其他種類的代糖並不比阿斯巴甜健康。但由於近年來食糖的名聲大壞,代糖因此廣受消費者的歡迎,大家都希望可以盡情享用甜食,而沒有齲齒、腦袋不靈光及肥胖等負擔。
 
為了達成這個心願,食品業推出了各式各樣的代糖產品,除了阿斯巴甜、果糖(Fructose)外,還有麥芽糖醇(Maltit)、山梨醇(Sorbitol)、木糖醇(Xylitol)等與糖分子結構相似的糖醇類代糖。近年來,更有號稱為「南美原始林之天然奇蹟」的甜菊糖苷(Stevia,又稱甜菊糖)。可惜的是,許多研究結果皆顯示,這些甜蜜好滋味的代糖並非毫無副作用。無後顧之憂地享受甜食,畢竟只是個夢。
 
但這些負面的研究結果,並未妨礙代糖成功地攻佔消費市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消費者並非有意識地吃下這些含有代糖的食品。代糖常隱身在許多加工食品裡,如酸黃瓜罐頭,這些消費者想不到會添加代糖的產品中。
 
這些產品並非打著「清淡口味」(light)或是「無糖」的身分販賣,只有在成分標示的小字上,消費者才會看到這些代糖的名字。而食品製造業者之所以放棄食糖改用代糖,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考量:人工甜味劑比起天然食糖便宜多了。
10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