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緒 論
自有生民以來,吾國學術之足以振古與夫思想之足以鑠今者,其在東周乎!
蓋東周之前期由於「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學術漸行流落民間,甚至諸夏之外,思想亦以無力統一,得獲自由。故孔子博愛行仁,懸三代五帝之郅治為大同理想,而老子絕學不仁,舉遠古樸素之小國寡民為無為境界,至於戰國初期倡兼愛、非攻,背周道而行夏政者,此又墨子之苦行主張也。其後,周室益衰,各家學說蠭起,皆欲以其學術移易天下,百慮激盪,而學術思想亦愈見分歧矣;惟所謂「分歧」,以之言諸侯力政,王綱廢弛,誠屬陵夷衰微之象,若就全體文化而論,未始非民智進步之徵。況其時學術思想之紛然雜陳,但有偏全之異同,緩急之立論,絕非實質之支離;殆諸子百家之隱有所本者,莫非六藝之所該也;然則諸子之所以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用恣肆其說者,似為萬殊,實總歸六藝之一本耳。夫六藝者,彌綸天地,知通疏遠,凡宇宙人生之真理,幾靡不備載,而百家既各得道體之一端,就其所見到處,逐漸推廣,或變本而加厲,或踵事而增華,對於六藝,頗多知新創革,互有發明,相得益彰,吾國自古及今,至精之政論,至深之哲理,至美之文章,遂並在其中,百世之後,所以研窮終不能盡,而周秦之際,所以為吾國文化最燦爛,學術思想最興盛之時代者,當緣此也。故錢賓四先生以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厥在先秦時代,其言云: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