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8
第 2 章 釐清「誰」、發生了什麼事
 
在進入第二章之前,我們先來進行一個小小的思考與活動。
 
在這個以旅行為例子的思考與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首先,每個人在考慮「旅行」時,其著重之處都不同,有人著重在經費、預算,有人著重在時間,有人著重在交通工具……等;此外,每個人對於「旅行的意義」(包括旅行所欲達到的目的)也都有不同的想法。這些差異來自每個人的價值、過往經驗(愉快或不愉快的)、知識、信念……等,而產生對於旅行這件事不同的理解與想像,且這樣的理解與想像會讓我們規劃出完全不同的行程。可想而知,如果情侶或家庭成員間,因不同的理解與想像且又無法獲得共識,衝突自然會產生。再則,達成共識是一個漫長的協商過程,如果情侶或家庭成員可以更清楚地表達自己對於「規劃旅行所考量的重點」以及「旅行的意義」的想法,就愈有可能產生一個讓大家都感到滿意的行程;當然,這必須是情侶或家庭成員間彼此是開放及信任的,愈是開放、信任,每個人就愈願意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充份的溝通、協商、討論,那麼情侶或家庭成員對結果的共識與接受程度也會愈高。
  
如果我們將規劃旅行這件事應用到方案的規劃與評估上,便會發現,思考服務方案就像規劃一趟旅行一樣,會有一套對於「方案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的想像。這樣的想像首先是來自在服務過程中,觀察到某個群體─我們稱之為「服務對象」發生了一些事(例如兒童目睹家庭暴力、未成年未婚懷孕少女沒有適當的安置處所、中年婦女無預警地失業……等),希望他們的狀況能有所改變─我們將其稱之為「改變的標的」(例如目睹暴力兒童的心靈創傷獲得療癒、未成年未婚懷孕少女可以有一個安穩的安置處所生下小孩、協助中年失業婦女穩定就業……等)。然而,雖然我們觀察到服務對象有須要被改變的標的,但要如何改變?改變到什麼程度?卻會因著每個人過往的經驗、學科/知識背景、價值信念,以及考量到組織所擁有的資源、能力而有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因著自己的經驗、學科/知識背景、價值信念、資源、能力的不同,而對目標群體改變的標的有不同的想像,正是牽引一個方案最根本,但卻也是隱而未見的基礎。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