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飛魚神的信差

飛魚神的信差

  • 作者:迎曦
  • 出版日期:2015/08/28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緣起——
 

島嶼它不停地呼喚我二○一三年冬天,一部探討「過漁」問題的紀錄片《魚線的盡頭》和一本敘寫海洋環保的著作《海鮮的美味輓歌》震撼了當時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我。我萬萬沒想到,如果人們繼續以目前的方式飲食和捕獵魚類,魚兒們很快就會消逝於茫茫大海中,只剩下生命力旺盛的水母和蝦虎。之後,我讀到李如青老師的《旗魚王》,書中刻畫了一個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完全不同的海洋風景。《老人與海》中的古巴老漁夫,奮力與大魚纏鬥後,只得到一具骸骨;但是《旗魚王》中的花蓮漁夫,警覺漁場正日漸枯竭時,毅然決定放棄即將入手的大旗魚,而在無數幼小的旗魚苗身上,感受到生機勃發的喜悅。我開始號召身邊的人改變飲食方式來「護魚」。同學們那時人手一本邵廣昭教授寫的《海鮮指南》 01,變身為「海鮮飲食糾察隊」,隨時檢查營養午餐供應的海鮮和媽媽煮的魚,到底是屬於綠區的「建議食用」,或黃區的「想清楚」,或紅色警戒的「避免食用」?有的同學上課時也偷偷研究指南;有的同學書不離身一起進了廁所,深怕弄丟;而有的同學整天糾正媽媽如何買魚煮魚,把媽媽弄得精神緊張。因為我們很憂心啊!我們可不想在三十多年後,去市場買不到海鮮、到海邊看不到螃蟹貝類,更可怕的,是大海裡竟然沒有魚!
 
可是,就算我們把指南的內容記得滾瓜爛熟,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卻還是對大人世界濫捕的行為無計可施。我看到二○一三年日本築地市場新春開市時,一條黑鮪魚以臺幣五千萬的不可思議價格賣出。屏東東港每年舉行盛大的黑鮪魚祭,可是一九九九年時,漁夫輕鬆便能捕獲萬尾以上黑鮪魚,到了二○一四年,漁夫再怎麼努力,也只捕獲七十一尾!這難道不是一個警訊嗎? 老師帶我們去觀賞《拔一條河》和《看見臺灣》。坐在電影院裡,我們有人啜泣、有人拭淚,有人乾脆眼淚洶洶,不能自已。被八八水災吞噬的甲仙鄉,在楊立州導演的鏡頭下憂愁又美麗。那些從南洋遠嫁到臺灣的新住民媽媽,在碎石滿地的農地裡種芭樂、烹煮美食,溫暖一顆顆受傷的心。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