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8
〈「無法改變」的真正理由〉
哲學家 我們並不是任由過去的創傷擺布、脆弱不堪的個體。阿德勒的思想,是以對人類的尊嚴和可能性有著強烈信任為基礎的,認為「人,無論何時都能決定自我」。
年輕人 嗯,我知道。不過我還是沒有辦法完全擺脫「原因」的強烈影響。一切都要用「目的」來解釋太難了。例如就算有著「不想要與他人有瓜葛」這樣的目的,但一定還是有個什麼樣的「原因」才有這樣的目的。目的論對我來說,雖然是一個突破而嶄新的觀點,卻不是無所不能的真理。
哲學家 那也沒關係。透過今天晚上的對話,或許會出現一些改變,也或許不會有。一切決定在於你,我不會強求。那麼,就請你先聽聽其中的一個說法。
不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是一個可以決定自我的個體,可以選擇嶄新的自己。只是儘管如此,卻相當難以改變;即使強烈希望有所改變,還是改變不了。究竟是為什麼?……你對這有什麼看法?
年輕人 是因為根本就不想改變?
哲學家 就是那樣。而這也會關係到「什麼是變化?」這樣的提問。如果要說得大膽一點,所謂的變化,就意味著「死亡」。
年輕人 死亡?
哲學家 假設現在的你正為人生苦惱好了,而且你是想要改變的。可是所謂的改變自己,同時也意味著要放棄「眼前的自己」,做個了斷。否定「眼前的自己」,並且為了不讓他再度出現,要將他埋進墳墓裡。因為必須做到那種地步,才會重生蛻變成「嶄新的自己」。
這麼說來,就算你對現狀有許多不滿,但真的有辦法因為這樣就選擇「死亡」嗎?能夠因為這樣投身跳入深不見底的黑暗中嗎?……這件事並沒有那麼簡單。
所以人們不會試圖去改變,再怎麼痛苦,也想「照現在這樣就好」。然後為了肯定自己的現狀,找尋「照現在這樣就好」的說詞去過日子。
年輕人 嗯。
哲學家 那麼,你認為當一個人試著要積極肯定「現在的自己」時,這個人會用什麼樣的色調去裝扮過去呢?
年輕人 啊,也就是說……
哲學家 答案只有一個。也就是針對自己的過去,將歸納出「雖然曾發生過許多事,但現在這樣很好」的結論。
年輕人 ……為了肯定「現在」,所以也要肯定不幸的「過去」。
哲學家 對。前面你提過一個向老師表示「謝謝您當時那麼嚴格地教導我」的人,他們就是試圖積極肯定「現在的自己」,於是過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回憶。因此,不能單憑這些表達感謝的話語來贊同那種強權壓制式的教育。
共
8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