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5/8
〈那份愛,是為了誰?〉

哲學家 出生不久的孩子們,無法憑著自己的力量活下去。有了他人──原則上是母親不間斷的照顧,性命才得以存續。如今我們可以活著,都是因為有母親和父親的愛與奉獻。那些認為「我完全沒有受到任何人疼愛而長大」的人,絕對不能迴避這樣的事實。

年輕人 就是呀。這是至高無上,不求回報的愛。

哲學家 不過換個角度看,在這樣的愛裡,其實包含了一個光憑美好的親子關係難以解決,而且很棘手的問題。

年輕人 是什麼?

哲學家 不論再怎麼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而稱霸,小時候的我們只能依靠父母活下去。「我」的性命掌握在父母手裡,如果遭父母拋棄的話會死掉。

孩子們都具有相當的智力,足以了解這件事。於是有一天,他們會發現到,「我」必須受父母喜愛,才能活下去。

年輕人 ……的確是。

哲學家 剛好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會選擇自己的生活型態。像是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在這裡有什麼樣的人、自己又是什麼樣的人等等,憑自己的意思去選擇這種「對人生的態度」……這個事實意味著什麼,你知道嗎?

年輕人 不、不知道。

哲學家 我們在選擇自己的生活型態時,不得不將目標變成「怎麼做才能受人喜愛」。為了攸關性命的生存戰略,我們所有人都會選擇「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 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

哲學家 孩子是非常傑出的觀察者。他們會考量自己置身的環境、辨別父母的脾氣性情;如果有手足的話,還會衡量其中的地位關係、揣測各自的性格;思考如果「我」是什麼樣子的話,就能獲得疼愛,用以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

例如有些孩子會因此選擇當個對父母言聽計從的「乖小孩」;或者反過來,也有孩子會選擇凡事唱反調、拒絕和反抗的「壞小孩」。

年輕人 為什麼?如果變成了「壞小孩」,豈不是無法受到疼愛了嗎?

哲學家 這是常常遭到誤解的地方。哭泣、發怒、尖叫反抗的孩子們並非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如說他們其實是因為太懂得控制情緒的,才會出現那樣的舉動。他們能直覺感受到,如果不做到這種地步,將無法獲得父母的愛與關注,並進而使自己的性命受威脅。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