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5年博客來春節過年各項服務詳情

年度學習書展
發展研究與當代臺灣社會

發展研究與當代臺灣社會

內容連載 頁數 2/6
二戰之後,殖民地紛紛獨立, 英國成立部會層級的國際發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投入前殖民地發展。國際發展部與外交部平行,除了是處理與殖民地獨立後的特殊關係,也突顯國際發展與國際關係的差異。這時歐洲有大量發展研究相關系所成立或擴張,並聘任前殖民官員,使得歐洲先於美國成為國際發展研究的學術重鎮。而美國則在全面性地介入全球事務後,也開始出現發展研究的相關系所。最後則是各個獨立之後的殖民地,為了國家發展的需要而成立的相關研究單位,或是將殖民時期就成立的學術機構轉型或擴張,例如臺北帝國大學。這些政府單位與學術機構,產出了大量的發展研究相關理論或應用技術,並且在不同時代以不同的觀點與工具相互抗衡,進而影響各國的國際援助發展策略。
  
本章以下分成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國際發展的主流思潮變遷;第二部分討論國際援助的機制與效應,包括官方與非官方兩部分;第三部分是討論臺灣如何參與國際發展;最後是結論。
 
2. 國際發展的主要思潮與變遷
 
以下將分別簡述幾個影響全球南方的主流國際發展論述。其中現代化理論、新自由主義、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等,基本上是由北方國家主;至於南方經驗出發的論述,則以1970 年代出現的依賴理論、另類發展與後發展(post development)理論,以及1990 年代的發展能力說為主。
 
2.1 現代化理論
  
十九世紀以來的殖民現代化(colonial modernization)論述,奠基於二元對立,如「現代vs. 傳統」、「工業vs. 農業」、「西方vs. 東方」、「全球vs. 在地」、「迅速vs. 緩慢」、「機器vs. 手工」等。美歐是進步的前者,亞非拉是落後的後者。後者要大幅度消除過往,以前者為師,才能「現代化」。
  
現代化理論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有兩個脈絡。第一是北方殖民帝國在殖民地推展政府體系、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現代化工程,產生巨大的衝擊與變遷。第二個是現代性(modernity)的概念,經常內化成南方領導人與知識分子試圖救亡圖存的萬靈丹,剷除千百年的傳統,以追趕北方。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