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5/6
2.4 另類發展與後發展
不同於強調國家角色的現代化主義,以及強調市場角色的新自由主義,有一群強調社會角色,以人民、參與、在地知識為基礎,對主流發展學界的反思和修正的「另類發展」,在1970 年代伴隨生態主義、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東方主義等的各種批判而逐漸興起。另類發展包含許多的別名,如適切發展、參與式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獨立自主的發展等。他們都強調「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整合國家和非政府組織、產業等,共同促進社群與地方發展。另類發展也提倡「內生發展」與「自我依賴」,而非依循過往的發展途徑,因此與依賴理論站在同一陣線,挑戰「發展= 現代化= 西化」的觀點。雖然另類發展不足以形成一套理論,但由下而上自主發展,以及重視在地知識,皆提升了國際合作發展的品質。
「後發展」觀點與另類發展都在批評主流發展,但更為激進反對一切的發展。後發展將發展視為一種論述。首先,認為貧窮不一定是發展中國家的「真實」情況,而是已開發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詮釋」或「眼光」,因此反對為求擺脫貧窮反而落入意識型態陷阱,接受貧窮被鄙視與汙名化的事實。後發展提倡南方應轉向關注「精神面向」,接受「貧窮也可能很快樂」(例如安貧樂道)等說法。其次,他們將前述現代化理論與新自由主義視為知識論的殖民主義,認為發展計畫本身是社會工程,意在干預與管理他國的產業與研發技術等。
後發展固然提出了一些認識論的新穎觀點,但在實踐上卻沒提出不受西方控制但又增進南方自主發展的具體主張,甚至將試圖改變南方的方案直接批為殖民色彩的發展,忽略部分南方人民對發展的渴望。
2.5 發展即自由的能力途徑
「能力取徑」(capability approach)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所提出,認為貧窮不應只被看成「所得」剝奪,更是「能力」剝奪。沈恩承認低所得是造成貧困的要件,但低所得以外的因素也會剝奪能力,甚至造成真正的貧窮。例如一位主動減肥而自願禁食的富人,以及一個被迫挨餓的窮人,兩者雖然可能產生相類似的飢餓功能,但前者的能力集合(the capability set)比後者多,因為富人是自己「選擇」挨餓,而窮人則是「被迫」處於飢餓的狀態。所謂能力是指成就各種功能組合的實質自由,包括教育程度、衛生條件、基礎設施、政治自由度等。
共
6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