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3
格林兄弟所出版的童話故事集是個空前的成就,當時的社會勢必充斥著一股對無意識心靈的熱情,才得以讓其他版本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出現。在法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佩羅2 先前的著作得到再版,其他國家的人們也開始蒐集各自國家所屬的童話。人們一度對於大量重複出現的主題感到衝擊,相同的母題,在成千的版本及法國、俄羅斯、芬蘭、義大利的選集中一再重複出現。於是如同赫德早年對搜尋「古老智慧」及「信念」的風潮也再度興起,以格林兄弟為例,他們就用了「瑕不掩瑜」來說明童話的古老智慧。類似於格林兄弟的成就,還有所謂的象徵學派的出現,代表人物有海涅(Chr. G. Heyne)、克勞伊澤爾(F. Creuzer)及革勒斯(J. G. Görres)。他們所秉持的基本觀點在於,神話是深度哲學實踐及哲學思維的象徵表現,同時也是關於上帝及世界實相最深刻的神祕教導。雖然這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相當有趣的想法,但他們的論點現今看來似乎有過多的個人揣測。

(全文未完)

註解
1 編註:Achim von Arnim,德國浪漫派作家,他與布倫塔諾合編的民歌集《男孩的神奇號角》(Des Knaben
Wunderhorn)啟發了格林兄弟對蒐集民間傳說與童話的興趣。
2 編註:《鵝媽媽童謠》(Mother Goose)的作者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
 
3上一頁 1 2 3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