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加碼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6/10
3-2 林辰峰
 
關於林辰峰
 
華盛頓郵報圖表編輯實習生、新媒體研究所社群共同管理人
 
於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開始投入新聞資料視覺化的領域,並先後到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擔任圖表編輯(graphic editor)實習生,擁有不少製作新聞圖表經驗,也相當了解國外新聞界此領域發展。(個人作品集:jeremycflin.github.io/)       
 
訪談主題
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實習經驗分享
 
Q:資訊設計為什麼吸引你?    
 
A:我是唸新聞出身的,但台灣的新聞比較偏向引用各方說法的論述,是很主觀的。所以,我想尋求更客觀的方法來做新聞,而數據就是最好的切入面向。數據本身就是強而有力的事實本身,統計不是他說或她說,它本身就能讓人信服。我其實不把自己當作是一個資料視覺化的人,本質上來說我就是一名記者,而資料視覺化只是我擅長拿來說故事的工具。
 
Q:你以前是唸新聞系的,是怎麼樣的契機開始學習設計與程式?又是如何學習的呢?

A:我從新聞系畢業後,在思考未來時就去找系上的教授聊聊,問他如果我想要在國外找工作的話該怎麼辦?當時甚至還想去唸國際關係。後來他就建議我去國外做新聞,並推薦我去柏克萊根史丹佛旁聽一個星期。好不容易存到機票錢飛去美國旁聽後我完全被嚇呆了。後來回來就跟我一個很熟的外籍朋友聊我受到的啟發,結果我才知道他是在紐約時報做資料視覺化的,於是我就逼他教我設計。後來他在紐約時報做完,還去哥大教書,是個奇葩。我們每個禮拜進行一個課程。那時我每天都要讀塔夫爾的書,上課時跟朋友討論,每個禮拜還要做出一個跟紐約時報一模一樣的作品,我的很多技術都是在那個時候練的,這樣的課程大概維持了半年吧。
 
Q:請問你在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的工作及職位內容分別是什麼?在裡面工作的人通常是怎樣的人?
 
A:我在紐約時報負責的工作從找資料、研究、採訪,到設計、寫程式,整篇的製作我都會參與或自己完成,但不一定每則新聞我的工作範圍都那麼大,有時候也會小組作業。而在紐約時報中,人才分兩種:一種是全才,一種是某一領域專才。我自己的話會比較想往全才的方向努力,因為我是唸新聞的,所以其實我不把自己當作是設計師或工程師,我的本業還是做一名能發現好新聞的記者。設計跟程式都是我拿來做新聞的工具。
10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