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7/10
Q:紐約時報或華盛頓郵報在製作資料視覺化圖表時最重視什麼?
A:紐約時報最重視的東西就是在新聞中你最想表達的新聞點有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有沒有被其他不必要的噪音干擾。其實很多來自設計或工程背景的人有時候會被自己的專業限制住,太過於追求做出來的形式,有時反而會過於複雜無法讓觀眾一目了然。
Q:在紐約時報實習了多長時間?做了幾篇報導?
A:我在紐約時報待了三個月,做了十幾篇新聞,有一半以上都是幫忙做圖,大概有三到四篇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報導。其實在那段時間我的寫程式能力也並沒有變很強,主要的學習就是如何做世界一流的新聞。
Q:那你在紐約時報的部門層級是怎樣的呢?
A:我們的部門大家的職稱都是 Graphic editor,大概四十個人裡面只有兩到三個資深編輯(Senior editor),是很扁平化的組織。
Q:可以與我們分享一下紐約時報的工作流程嗎?
A:通常要做一篇報導時,我會規劃一個主題底下會有三到四個重點,每個重點會搭配一個視覺化圖表。若是有團隊分工的話,通常就是以重點來做分配,而且不同的新聞類型的分工型態也都會有所不同。
在紐約時報的話通常是大家會聚集起來,自己找團隊做有興趣的新聞。而華盛頓郵報則是每天都會有主管指派任務。
Q:那如果是你自己一個人做新聞,你的流程會是什麼呢?
A:我自己的製作流程是確認了主題後,去找新聞點。找新聞點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查資料、找數據,並找專家討論數據是否正確有代表性,待來源數據確認後才會再進一步去分析看看有無新聞點,並依據新聞點去做資料視覺化。一篇報導可能就涵蓋了四到五個新聞點,而資料視覺化大多是用來支撐新聞點的論述。我比較常用的工具有像是 D3、Ai 以及 R。而資訊圖像化是我比較少做的,因為我希望讀者可以更直接地看到新聞本身的重點,過多的圖像話反而會讓讀者分心。
Q:紐約時報給你了怎樣的訓練讓你在資料處理/分析這方面的能力變得更好?
A:我在紐約時報工作就像是把一隻旱鴨子被丟到水裡一樣,載浮載沈只能自己摸索想辦法。
紐約時報的做法通常都是指派一個主題給記者,像是中國霧霾這樣的大主題,記者必須自己獨立作業完成整篇報導,包括想辦法找資料、專家學者、構想資料呈現方式,紐約時報只會給一些大方向的建議。
共
10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