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加碼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8/10
Q:你覺得你在紐時工作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A:最大的收穫是拿到一個頭版吧!(笑)
 
這三個月來學習到最多的是如何做一個好新聞。我以前做新聞時也偏向將所有的數據都呈現出來,報導變得龐雜,但現在我在提煉資料、找到新聞點的能力都有很顯著的進步,我開始知道如何做出一則對讀者真正有價值的新聞。要培養對新聞的敏銳度我覺得有個資深的編輯帶領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在做新聞的時候你應該心裡要有一些假設,並透過數據去驗證,從中找出一再重複的模式或是趨勢,最後才能揭示一些資訊,這些都是要靠不斷實作累積的。
 
Q:第一週在華盛頓郵報工作的心得是什麼?
 
A:覺得自己變強很多。這個禮拜我已經做四個東西了。
 
Q: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的異同之處?
 
A:我覺得兩個團隊其實蠻像的。有一個差別是紐約時報比較要求 Graphic editor 自己可以做採訪、報導、做圖,像是獨立的新聞室,只做自己的新聞,目前華盛頓郵報也正在往這個方向走。附帶一提,大部份的資料視覺化都是解釋性新聞,所以不太需要很大量的文字工作,不像報導文學對文字的要求那麼高。
 
兩家媒體給記者的自由度都蠻高的。像我最近在華盛頓郵報只是提了一個點子,結果三個部門的人就都被抓進來開會討論,我只是一個實習生耶!
 
但我覺得紐約時報的自由度還是略高,大家都以為紐時有很多規範,但其實沒有,做久了就會自然而然被同化了(笑),華盛頓郵報反而比較會有對細節的要求。
 
Q:對於互動式的資訊圖表,你有提到捨棄太複雜的互動及視覺細節,你覺得比例該如何拿捏?或有哪種圖表適合高互動、反之亦然?
 
A:我認為拿捏的標準就是看讀者會不會在閱讀資訊的過程中因為互動受到阻礙。像是台灣有很多人喜歡用 Hover over 的互動,即是在使用者將滑鼠移過去時,資訊會被揭露,但其實很多讀者不會在乎那麼細緻的數據,他們只想看整體趨勢。
 
Q:行動裝置對視覺化圖表影響的趨勢產生什麼影響?
10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