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
內容連載 頁數 9/10
A:目前紐約時報做的互動愈來愈少了,因為平台轉換的關係,現在 50% 以上的讀者都是用行動裝置來瀏覽網站。而且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有在追蹤網站上的每個按鈕,結果發現讀者根本不會去點開那些互動按鈕。所以現在紐約時報做互動的標準非常高,因為只要一投入就是非常高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一定是必要且對讀者理解資訊有幫助的才會考慮做互動。其實我認為沒有東西是一定要互動的,通常都可以用很好、更有效率的設計避免掉。
 
但有一種互動我們做得愈來愈多,那就是Scrolling(滑動)。因為它非常直覺,不論在電腦還是手機上的操作都是用滑動的,在滑動的過程中觸發一些資訊圖表,這對使用者來說是非常自然的,不會造成讀者障礙。
 
除了 Scrolling 之外,現在的趨勢慢慢回到了以前單純的平面圖表,除了可以節省三到四個小時的作圖時間外,若善用一些圖像編輯工具也可以更有效率的製作。像是紐約時報發展出的開源工具「AI2HTML」,它主要的功能就是在 Ai (Adobe 製圖軟體)中做出來的圖可以與字分離,字是屬於 HTML,所以圖完成後直接編輯字也不會變形。
 
Q:你覺得美國與台灣觀眾對於資料視覺化/資訊圖表的口味有差異嗎?
 
A:我覺得最大的差別是台灣做的資訊圖表分析的部分比較少,台灣常見的做法是將資料全部呈現給讀者,但紐約時報的做法會是牽著讀者的手,遵循一條清晰的資訊判讀路線,讓讀者很容易地掌握資訊。
 
Q:好的新聞點有什麼共通點嗎?
 
A:就是要讓讀者覺得有新意,要讓讀者學到東西,而不是看完後只在心裡浮現:「喔,然後呢?」的想法。
 
Q:資訊圖表之餘好的新聞的協助跟重要性?
 
A:我認為資訊圖表分兩種:
 
1. 用來證明一篇報導,做到文字敘述無法做到的事,並幫助讀者理解。舉例來說像是奧蘭多槍擊案,用地圖或平面圖論述槍手射擊地點的演進比用文字敘述來得有效率,但這個圖表本身不是一個新聞點,是偏輔助性質的。
 
2. 重點是在數據上,視覺化可幫助讀者更輕易地掌握洞見,這類型的圖表本身通常就是該篇報導的核心新聞點。
 
Q:會有訂立特別的目標群眾嗎?    
 
A:不會,我們將閱聽人設定成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
 
Q:怎麼評估這個作品是完整的、達到目標?會做測試嗎?還是有個主要的人做判斷?
10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