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一八八七年起建。從塔座到塔頂共有一千七百一十一級階梯,用去超過七千三百噸熟鐵、一萬兩千個金屬部件、兩百五十萬支鉚釘。自從一八八九年世界博覽會開幕典禮,法國國旗冉冉升上鐵塔頂端的三百二十公尺高空開始,艾菲爾鐵塔已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付費參觀的名勝古蹟。
 
雖然你可能沒到過巴黎,但你一定看過這座鏤空結構鐵塔。巴黎人總是自豪地說,拍攝鐵塔的角度有一百種,因為任何一個看得到鐵塔的角度,在不同的天氣、雲朵和天空顏色的變化下都不一樣。
 
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一九五九年起建,一九七三年正式落成,歷時十四年。總面積為二‧二公頃,由五百八十八個沉降於海平面以下二十五公尺的混凝土墩支撐。從雪梨港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空往下俯瞰,被稱為「殼」的劇院屋頂,由兩千一百九十四個半球體預製混凝土嵌板構成,覆蓋著一百零五萬六千零六塊有人字紋路的白色瓷磚。
 
你可能沒到過雪梨,但你一定看過這座狀似白色風帆的表演藝術中心。二○○七年,雪梨歌劇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目前最年輕的世界文化遺產。
 
從艾菲爾鐵塔到雪梨歌劇院,甚至是紐約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倫敦的西敏寺大笨鐘(Big Ben),一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就如同一張張深具個性的臉孔,跳脫國家與地域的疆界,以鮮明的形象烙印在全世界人們的腦海中。
 
那麼臺灣呢?大臺北有聳入雲霄的一○一大樓,以樓高敲響名號;然而邁向國際新都會的大臺中,又擁有哪一張令人難忘的輪廓呢?
 
從涵洞傳來的悠揚樂音,迴盪出悅耳的答覆。這是世界級建築設計結合在地工藝,被國際媒體譽為世界九大新地標的——臺中國家歌劇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整體概念緣於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Toyo Ito)所構思的「美聲涵洞」(Sound Cave),被譽為二十一世紀初興建出來的建築中,最極致的作品。它超越原來線性幾何學的建築模式,捨棄過去機械式的美學思考,不用一根柱子,改以蜿蜒伸展的曲面呈現,讓聲音自然流動於室內外,並繚繞在穿透律動的內部空間中。外觀則運用鋁框、玻璃等材料,表現建築的輕盈和穿透感,讓自然的光與風溜進建築內流動,形成獨樹一幟的語彙。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