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材積精算師:大剖師傅陳春發
「你那支手機的寬度,我看大約兩吋多。桌上那冊筆記本,差不多久九吋左右。」只要說到尺寸,入行製材業將近五十年的大剖師傅陳春發,總是能毫不猶豫給出解答,如果金頭腦大賽、百萬大富翁一類的益智節目,只測驗現場來賓的目測能力,陳春發一定能夠毫無懸念,輕輕鬆鬆拿下冠軍。敏銳的眼力,正是老師傅在這行無可取代的超能力。
在製材廠裡,大剖師傅是公認最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株花了數十年育成,還大費周章從山上運送下來的樹木,得要靠著大剖師傅根據訂單開出的規格,目測再心算後,才能精準下刀「剖開」,讓表面不規則的原木,搖身變成有稜有角、可資利用的木料。
由於原木切割後,可資利用的板材與剩下的畸零廢料,價格差異實在太大,倘若大剖師傅下刀馬虎,不但菁華的木料會因此浪費,甚至還可能害製材廠蝕了老本——幾乎可以說,大剖師傅的良莠,從根本決定了一家製材廠的競爭力高低,不只老闆要為之煩惱,連接手裁切的小剖師傅,也都得仰仗大剖師傅將尺寸盤算好,預留未來切割損耗、乾燥收縮的空間,才能遊刃有餘地將木料切割成更精準的尺寸,如訂單所需送交客戶。
過去一名投入製材業的學徒,平均得要花上十多年,才有機會當上大剖師傅的助手,想要再晉身成為親自操刀的大剖師傅,二十年的等待往往跑不掉。一再謙稱自己沒什麼了不起的陳春發,卻只花了十年功夫,就站穩大剖師傅這個人人欣羨的位置,如今雇用他的正昌製材廠經營者梁國興,更是天天都在擔心,哪天陳春發退休之後,沒人扛得起這份重責大任該怎麼辦。
*****
對在竹東鎮土生土長的陳春發來說,十三歲入行那年,剛好碰上這一行最好的時光。那時候,天然資源豐富的竹東鎮,發達景象不輸當代的科學園區。員崠子油田噴出的天然氣,就近成為玻璃工業的燃料來源,使台灣外銷的聖誕燈泡、玻璃飾品躍升全球第一;橫山鄉、關西鎮開挖的石灰石,送來竹東鎮研磨、攪拌後,塑造了水泥工業的發展契機;鹿場大山周遭的林場,則讓製材工業有了和前兩者鼎足而立的機會,加工後的木箱可以運送玻璃,板模則能供應水泥灌漿所需。與陳春發年齡相仿的親友,幾乎都恭逢了曾經號稱「台灣三大鎮」之一的竹東盛世,練就了一身技術厚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