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內容連載 頁數 1/5
Ch1 讓家簡單好住的12個關鍵原則(節錄)

放下風格剪貼簿!替家找到自己的樣子:第一步,列出家的需求檢視表

許多人在裝修前會非常認真做功課,從雜誌、網路收集的各種空間、風格、機能、造型的照片組合成一本風格剪貼簿,以為交給設計師,就能讓設計師100%理解自己想要的家的樣子⋯⋯殊不知,就如同將各國食材一股腦地倒進鍋裡,卻期望炒出一盤美味料理,這樣的空間,恐怕只是拼湊出來的房子,而不是自己的「家」。

放下風格剪貼簿、放下干擾,梳理自我需求,替家找到屬於自己的樣子,是第一步!

在向外收集資料之前,我們可以這樣向內探索的:

1、每日動線:從日常作息整理出自己的步調和習慣。
2、家人需求:除了自身的需求,也要照顧到全家人的興趣與習慣,具體而有條理地。
3、家中物件:家裡是否有某一種物品數量較多、較大型?需要特別增加空間收納。
4、居住體驗:像是旅行中的美好住宿經驗,從實用設備到自在氛圍都是線索。
5、兒時記憶:更往前追溯到兒時的居住環境,補捉難以忘懷的空間記憶。
6、痛苦經驗:先前的生活習慣,若曾因硬體不協調而造成痛苦磨合,可提出討論。

此外,建議屋主在設想需求時可以分為兩種層次,一種是當下的需求,一種是未來的需求,很多人都想要一個可以伴隨成長的家,但家是有機的,隨著時間、成員會不停改變,傾向在設計之前就往後規畫5 ∼ 10年的需求變動,以求符合現在,同時也預留了未來的空間,才能貼合每一階段人生。

格局做得好,日日是好日:善用平面配置圖,演練一日生活

平面配置是家的生活腳本,設定必須事先思考生活的中心,理性務實地去思量每一個生活場景,跳脫客廳、餐廳、廚房、書房、臥室每個家都有的常態配置,找出專屬自己或全家的生活中心點,以此發展出的格局才能量身訂製。簡單說,思考來源就是「你要&需要什麼樣的生活」,必須先理解自我需求,透過檢視自己的生活,從生活細節歸納出自己的步調和習慣。

檢視三步驟:

Step 1、個人生活信仰與習慣
對什麼東西有著無法妥協的執著?喜歡在家做什麼事情?待在家的時間有多長?最常使用的空間?煮食的習慣?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