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8
前言

「在心智上,人類和其他高等動物之間的差異,至多僅是程度,而非本質。」──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71)

十一月某天清晨,天氣轉冷之際,我注意到一隻母黑猩猩(chimpanzee)法蘭潔(Franje)正忙著收集牠臥房裡所有的草稈。居住在荷蘭安亨市(Arnhem)伯格斯動物園(Burger’s Zoo)的牠把草稈夾在腋下,搬到一座大島上。法蘭潔的行為令我感到相當訝異,不只是牠過去從來沒有這樣的舉動,我在其他黑猩猩身上也從未見過類似的行為。一開始,我們假設牠的目的是為了保暖,但是在收集草稈前,法蘭潔都一直待在溫暖舒適的室內建築裡,理應無法感受到戶外溫度,最合理的解釋是牠根據以往的經驗,推算出今天的氣溫偏低。無論如何,法蘭潔和牠的兒子馮斯(Fons)那天在親手堆築的草稈窩裡,度過了一段美好又溫暖的時光。

每當看到這類案例,即使心裡明白單一事件並不足以得出什麼具體結論,我卻總是忍不住對動物「計畫性」的舉動所展現的心智能力感到不可思議。這類故事為科學家的觀察和實驗帶來啟發,並且幫助我們釐清事實。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曾於訪談中說過:「在科學領域中,最讓人興奮不已、表示有了新發現的一句話,並不是『啊!我想到了!』(Eureka),而是『這實在太有趣了!』(That’s funny)。」這種想法或許真的過於美好,畢竟科學家得先經過漫長的觀察,在發現引人好奇或令人驚嘆的動物行為時,進行系統化的檢驗,再試著與先前的假設相互參照、比對,有時還免不了和研究夥伴爭辯資料背後的意義。因此,我們常需要更多時間接受新的觀點,並在各式各樣的論點間產生歧見。即使最初的「現象觀察」並不困難(例如一隻黑猩猩收集一堆草稈),但要進一步獲得研究結果,就需要耗費相對龐大的資源了。正如法蘭潔的行為所暗示的:「動物是否真的會規畫未來?」這正是科學目前關注的問題。在本書中,我會避免使用像心理時間旅行(mental time travel,又稱chronesthesia)、自我覺知(autonoesis)等學者常用的艱澀專有名詞,試著以淺顯易懂的詞彙解釋科學研究進展。本書將以一個個動物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智力的真實故事,連結相對應的實驗證據—前者可以告訴我們其認知的功能,對照組的實驗結果則能進一步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釋。之所以如此撰寫,是因為儘管我能理解「看故事」對讀者來說輕鬆易懂,但我認為事件和實驗兩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