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隱形澳門: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

隱形澳門: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

  • 作者:李展鵬
  • 出版日期:2018/02/07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台灣人如何閱讀澳門?
  
澳門的問題不只是澳門的問題,而是有跨地域價值。那麼,對於今天的台灣人來說,「了解澳門」的意義是什麼?
  
台灣人看澳門歷史,其實十分有趣。以往談兩岸淵源,我們的討論常常是「土向」的,多強調兩者共有的中華文化土壤,同文同種。然而,澳門跟台灣的聯繫也可以是「水向」的:數百年前,台南跟澳門同樣是最早跟大量歐洲人接觸的華人城市。
  
在十六世紀,荷蘭人對中國南門戶虎視眈眈,進攻澳門,與葡國人開戰。結果,荷軍敗陣,把陣地轉到台南。如果葡國人戰敗,澳門與台灣的歷史都會隨之改寫。原來,台灣跟澳門共享了一段世界歷史——那是早期歐洲航海事業對亞洲的衝擊。因此,兩地的文化都有外向的特質。了解澳門,也許可以令我們更了解台灣。 
  
台南與澳門其實是兩張歷史悠久的羊皮紙重寫本(Palimpsest)。古人用羊皮紙作紀錄,並會重複使用,每隔一段時間,他們會把字擦掉,然後寫上新的字。但是,由於舊有的字難以完全抹去,紙上會有顏色深淺不一的新舊文字並存。就正如一個地方的文化在不同年代被不同的人創造改寫,最後變成複雜的體系,仿如一張不斷被塗抹與書寫的羊皮紙。
  
台南的赤崁樓就累積了不同時代的痕跡。荷蘭人數百年前建的城堡,遺址仍有殘留;清代在其上建的書院與廟堂,至今屹立著;日治時代,赤崁樓又再被改建。安平古堡也是異曲同工,它是十七世紀荷蘭人所建的堡壘,鄭成功驅逐荷人後繼續用作城堡,後來日本人則把它改建成海關宿舍。這些古蹟正是台灣的縮影:不同時代的不同政權與文化,形塑了這個人種與文化都多元的小島。
  
澳門又如何?在十六世紀中葉葡國人進駐之前,澳門是小漁村。之後,葡國人定居澳門,跟明清兩朝的官員和平共處達三百年之久。葡國人帶來的不只是歐洲文化,還有他們在航海過程中從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地學來的東西。這種文化跟中國的嶺南文化碰撞,之後來自中國五湖四海的移民亦把不同文化帶到澳門。澳門文化相當混雜,是另一張羊皮紙。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