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引言:經濟觀念的運用與誤用

四十四個國家的代表在一九四四年七月齊集於新罕布夏州的布列頓森林度假村,一同建構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經過三週的會議之後,他們設計了一套後來延續達三十年以上的全球體系結構。這套體系是兩位經濟學家的智力結晶:一位是英國的經濟學巨人凱因斯,另一位是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Harry Dexter White)。凱因斯與懷特在許多事情上都意見分歧,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利益的議題上。不過,他們擁有相同的心態,由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段時期的經歷形塑而成。他們的目的是要避免黃金本位制末期與經濟大蕭條期間的那種劇烈動盪。他們一致認為,要達成這項目標必須要有固定但偶爾可以調整的匯率;而且國際貿易必須自由化,但資本流動不行;國家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範圍必須擴大;並且透過國際貨幣基金與國際復興暨開發銀行(也就是後來的世界銀行)這兩個新成立的國際機構強化合作。

事實證明凱因斯與懷特的體制極為成功。這套體制帶來了一段史無前例的經濟成長與穩定,不但對先進市場經濟體如此,對於數十個後來剛獨立的國家也是一樣。這套體系雖然終於在一九七○年代期間因為凱因斯早就提出警告的投機性資金流動成長而遭到破壞,但仍是全球制度設計的標竿。後來,世界經濟每經歷一次動盪,改革者的口號都是:「建立一套新的布列頓森林體系!」

一九五二年,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維克律(William Vickrey)為紐約市地鐵提出了一套新的定價制度。他建議在尖峰時刻以及交通量大的時段提高票價,其他時刻則降低票價。這套「擁擠定價」制度,只不過是把經濟學的供需原則應用在大眾運輸上而已。差別費率會為時間上比較有彈性的通勤者提供避開尖峰乘車時段的誘因。如此一來,乘客流量的時間分布就會比較均勻,降低運輸系統承受的壓力,甚至可望提高總乘客流量。維克律後來又為道路與汽車交通建議類似的制度。不過,許多人都認為他的構想是異想天開,實際上根本不可行。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