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摘錄1】∣第1章‧金錢的魅力

從亞里斯多德,到聖方濟(貧窮的倡導者)和馬克思,再到教皇約翰保祿二世,許多思想家不斷探討一個問題:從道德上來看,追求金錢是合理,且值得稱許的嗎?顯然,他們的看法從未一致過,但所有人又擺脫不掉金錢及其影響。有些人對金錢深惡痛絕,有些人受到金錢的誘惑。古希臘悲劇詩人索弗克勒斯(Sophokles)看到金錢顯現的惡,而法國小說家左拉(Emile Zola)卻在我最喜歡的小說《金錢》中問:「為什麼金錢要對其所導致的骯髒現象負責?」對於這個問題,不可能有客觀的評斷,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物質條件不同。聲稱追求金錢不道德的人,他們的動機多半不是期盼正義,而是出於嫉妒。

還有一個問題也具爭議性,即追求金錢是否為經濟進步的動力。賺錢的機會釋放了個人的創造性、勤奮和冒險精神。哲學家也許會問,錢或用錢得到的東西,是否真能讓人快樂?有了電腦、電視、汽車,我們就比五百年前的人更快樂嗎?也許不會,因為大家不會留戀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假如沒有促成醫學進步的經濟發展,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裡,在九十三歲高齡時,還能寫著第十三本書,這種狀況讓我非常幸福。

我並不想斷言,建立在金錢欲望上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公平合理的,那是在說謊,但我得承認,這是要不得的好謊言。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別很容易解釋,就像一塊切得不平均的大蛋糕,和一塊切得大小均等的小蛋糕;結果是,大小均等的小蛋糕塊,比大蛋糕上最小塊的蛋糕,還要小很多。

這個世界暫時選擇了大蛋糕,大概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更接近人的天性。事實上,社會主義也無法戰勝人對金錢的欲望。我還記得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一九四六年,我去布達佩斯時的情景。在美國,過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當道,在宴會上,大家只有一個話題:錢。大家在乎的不是誰是誰,而是賺多少錢、擁有多少財產。但我在布達佩斯卻體驗到尖銳的對比。在布達佩斯,大家只談論在做什麼,擁有哪些成就。這個人創作了一部音樂作品,另一個人寫了一本暢銷書,還有一位是公認的經濟學者等。我顯然更喜歡這種氣氛,但一位朋友一語道破:「雖然沒人談錢,但所有人都想著錢。」獲得財富的希望渺茫,大家只好避而不談。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