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雜誌滿千送百
內容連載 頁數 1/5
序章  單純化、地方化與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摘錄)

「原住民族運動」開始前:本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

近年來,國際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關注日益增加,這可說是聯合國相關工作推動的成果。1990年代以來,做為全球非殖民化計畫的一環,聯合國藉由與各國原住民族運動連動,推動包含提升原住民族權利在內等多項解決原住民族問題的工作。具體而言,聯合國將1993年訂為「世界原住民國際年」,爾後又訂定「國際原住民十年」(將1995至2004 年訂為第一個「十年」,2005至2014年為第二個「十年」),持續推動解決原住民族問題的各項工作,2007 年更在總會決議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聯合國所推動的這些工作,也對原住民族自主發起的運動造成影響。「臺灣原住民族」亦在其後參與聯合國的這些工作,與世界性的非殖民化潮流匯集。不過,他們早在1980年代便獨自展開「原住民(族)運動」。要談原住民族運動的展開,必須先指出原住民族在1970至1980年代間所置身的社會狀況,是一個複合性的危機。而原住民族運動就是為了克服這個狀況而展開。這個複合性危機主要由三個因素構成。首先是經濟方面,為了維持家計、追求現金收入而從「山地」下山的原住民族青年們,男性只能從事漁船船員、工廠作業員、工地現場的肉體勞動等所謂高風險低所得的工作;而女性只能從事低薪的工廠勞動或高風險的陪酒行業。換句話說,在山下等待原住民族青年的,不過是平地漢族社會中最底層的生活。在此情況下,(特別是城市或觀光地區)我們可以看到漢族位居核心,原住民族屈處周邊的經濟性內部殖民主義狀態,也就是以漢族和原住民族的文化差異為界,前者在經濟上位居優勢(經營者等),後者則處於劣勢(體力勞動者等),而前者在經濟上壓榨後者的結構。

不僅在經濟方面, 針對1970年代以來的危機,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這位出身卑南族的哲學家及雜誌編輯便指出:除原住民族居住區域「山地」被編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外,還有原住民族式姓名的喪失、母語能力的喪失、傳統祭祀的衰退、社會制度的瓦解、外來宗教的介入等。此外,揭開原住民族運動序幕的《高山青》雜誌(1983年創刊)也在創刊號中,指出當時原住民族所置身的危機如下: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