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策展詩學:教育、諸眾與民主之後

策展詩學:教育、諸眾與民主之後

  • 作者:林宏璋
  • 出版日期:2018/04/20
內容連載 頁數 3/5

策展美學性表現
 
策展在晚近開始發展專業性,藝術性展現存在於展演與觀眾的關係中,尤其當代策展與美術館機制關係漸行漸遠之際,雖然美術館路線並沒有被全部放棄,但展演不再作為一種收藏或歷史的回顧檢查;即便策展作為「展覽製作」(exhibition-making),也不再是藝術史觀念的發想,或一種風格式展成的藝術家聯展。在當代,策展有如一種半自主性的展演生成機制,並在藝術系統間重新創造新的空間。然而,在這樣的策展策略中,其作品與工作的關係為何?其中公共/私人空間如何被重新界定?藝術如何呈現?如何被觀眾/讀者接受?在這個定義下藝術家/展覽的生產者角色為何?對應在這些問題所指向的策展美學性表現,也許回應了所有當代藝術相關策展工作的複雜性,其不但在整個藝術場域的分工中包含了最多面向,也因發展晚進而成為最難定義的專業。無論是實質的展演空間規畫,或是其藝術語言的語意脈絡,皆包含著當今對藝術的認知與接受的方式。尤其在強調「教育轉向」(educational turn)及「操演性」(performativity)等強調批判性與反身性的策展中,不再僅僅是藝術家作品的呈現,而是在於作為重新形成的公共空間展演的策動。策展的技術及策略之藝術呈現,相較於展演的其他工作/作品,是一個重要的察覺與感知對象,而從這裡透過展演所開放的公共空間,是一個屬於個人及世界的開放性美學經驗。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開始思考所謂的策展如何形成其創造性及「自主性」(autonomy),而具有自主性的策展主體性與獨立性如何區分與關連?在與藝術機構之間的合謀及滲透關係為何?更進一步,在思考全球藝術系統的操作方式下,從60年代開始成為重要展演平台的雙年展形式,甚至是肯定其工具性的「雙年展主義」(biennialism)中,策展如何扮演一個重要的美學及詩學性觸媒?而其在文化場域所扮演的文化象徵權力為何?這些問題涉及了策展作為創作性行為的藝術樣態,一方面,也反映著策展在機構、權力及藝術系統中所發展的策略及軌跡之藝術生產。種種這些面向更需對應於當下的雙年展盛行,策展人角色與其固定機制間的互動和關聯,以及策展技術與藝術的可能開創性,乃至其在當代成為專業與學院訓練的知識經濟現象。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