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那些細節,有意思

初來印度,睜大好奇的雙眼,我發現不少有意思的細節。

收錢的儀式

印度人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都展現出宗教儀式感,例如,2012年7月1日我去辦理外國人居留證。印度法律規定,外國人到印度後,必須在30天內辦理外國人居留證。當天我在路邊買了一瓶水,賣水的小販收到錢後拿著錢,比劃著一些動作並默默禱告,似乎對金錢表示敬畏,又像是對神賜給他金錢表示感謝,這顯示了他們頗具宗教意味的金錢觀。我發現很多印度小販與生意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收錢的儀式。

兩極矛盾體

印度真是一個極端矛盾的國家。這裡貧富差距太大,有居無定所的乞丐、流浪者,也有開跑車炫富的時髦年輕人。印度男人對外國女人的態度也很兩極化,有一部分傲慢的菁英階層懶得理妳、冷漠對妳,而另一部分普通的印度男人就甜言蜜語的恭維妳。又例如,印度人說話、跳舞和開車都挺快的,可是辦事效率卻很低、時間觀念很差,這種快與慢的矛盾十分明顯。

印度經濟在夜間成長

在印度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私人對社會公共建設的作為甚至大於政府的作為。一日傍晚,在吃過晚飯後,我前往住處對面的小公園散步。一位印度婦女帶著她的孫子和保母來玩,一見面就熱情的跟我打招呼,她的孫子也跟我說:「嗨!」她立即大笑說:「他每次見到漂亮的女士都主動打招呼,哈哈!」她還告訴我,她丈夫花錢買鮮花、樹木裝飾了這個公園,「不為別的,只是他太喜歡小孩子,所以希望他們能在漂亮的公園裡玩。」我立刻問:「妳丈夫是幫政府工作嗎?」她不置可否。看我多麼慣性思維,因為在中國,大部分公共公園只由政府或社區等機構修建,而在這裡,私人力量成為修建公共設施的主力。

正如印度著名專欄作家古沙蘭.達斯(Gurcharan Das)所著的《印度在夜間增長》一書中所說,印度聯邦中央政府在公眾設施方面根本沒投資,而私人──特別是富人──憑藉個人力量,為社區提供基礎建設,印度的經濟成長靠著約80%的私人公司支撐,而中國的私人公司在國民經濟中只占20%。所以達斯才說:「印度的經濟在政府部門不工作的夜間成長。」

新德里買豬肉不易

由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占總人口主體,他們都不吃豬肉,因此我們這些「肉食動物」很難在這裡買到乾淨且新鮮的豬肉。從自己動手做飯的第一天起,買豬肉就成了一個難題。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