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作者序∣
用食物說故事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曾說:「宗教在凡夫俗子的眼中是真的,在智者的眼中是假的,在統治者的眼中則是有用的。」
除了宗教以外,金錢、公司、法院、股市、政府這些「有用的」事物,也都是透過人類間的溝通互動才存在,人類說故事為世界賦予意義,而意義也如同水一樣流動。
人類最大的天分是可以憑空虛構,只要創造了或掌握了一個讓大家都接受的故事,就可以驅動無數的陌生人一起合作,建造吳哥的灌溉水渠,參與越南獨立革命,或成立荷屬東印度公司。
我寫作的重心,一直都是藉由某種食物,去訴說一個故事,或一個人的生命片段,食物常常帶出最深沉幽微又生氣勃勃的一面,所以,我注定要去爬梳飲食文化的前世今生。
與其說我是飲食作家,不如說我有幾分像業餘的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人類不只是一個嘴巴一個胃,吃飽打嗝而已,我們擁有腦袋和心靈。別讓CP值的單薄,奪走飲食所承載的文化厚度。
想像力就是我們的超能力。
我們是社會動物,一輩子都活在故事裡。日常生活全仰賴「想像的共同體」,傳統、體制、宗教、政治、信仰,理念、文化、意識形態、經濟運作,全是虛構的眾神。
不管是排隊吃拉麵,跑馬拉松,搶購比特幣,只要參與同一個社會活動,就等於膜拜同一個神,相信同一個價值,被同一股看不到摸不著的力量左右。你所奉獻的時間和精力讓你的神有了價值,信仰有了光彩,靈光熠熠,進而創造你的人生。
書中故事來自我旅行中的所見所聞,這些有趣的梗只能從當地人的嘴裡聽到,有時候就是幾句「想當年」而已。將瑣碎的對話和模糊的回憶補綴成天衣,讓讀者披上,進入一個不同的時空飛翔,總是耗費我大量的想像力和聯想力。
我希望我寫下的故事,能和孕育這個故事的母國血肉相連,鑲嵌在真實情境下。於是我必須找資料讀資料,大量的資料!並且詢問許多擁有相關知識的人。
然後「喔」個不停。
在越南吃河粉時,聽到五零年代買辦權貴的千金辦婚禮,非巴黎高級訂製服不穿。喔!原來是Dior大名鼎鼎的New Look洋裝。
喔!原來二戰後的那十年,是訂製時裝的黃金年代。那種軟尺在身上比劃,那種為了衣領裙襬煩惱的待嫁女兒心思,六、七零年代之後全被成衣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