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檢定展_獨家特談
內容連載 頁數 1/3
自序
 
二○一七年年底,由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領銜的十幾個醫學協會,公布了《二○一七新版高血壓臨床指引》(2017 High Blood Pressur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它的出現動搖了我一直以來的科普寫作習慣。
 
從二○一○年起,我開始以醫療史的演進為主幹,從事科普文章的創作,迄今已出版了五本書。這些書的內容大多以過去發生的醫療事件,配合我個人的臨床經驗,來和現今的醫療狀況做一對照,期望這種「托古諷今」的對比可以達到「寓教於文」的目的,並希望讀者能藉由前人慘痛、甚至血淋淋的經驗來看清醫療本質的不完美,以及它「與時俱進」的特性,不要一直被「似是而非」、「譁眾取寵」的錯誤觀念誤導,也因此,我的文章鮮少有專業的準則教條,期盼以輕鬆寫意的筆觸,讓讀者消化艱澀的醫學概念。
 
上述習慣其實來自一個重要的認知,也就是任何新版的醫學準則都逃不過被修訂的命運。以高血壓為例,一開始被認為需要治療的標準是160/90mmHg,上一版的高血壓定義是140/80mmHg,《二○一七新版高血壓臨床指引》已降低至130/80mmHg。另外,在高血脂的防治中,美國心臟學會一直把雞蛋視為製造膽固醇的元凶,不鼓勵民眾多吃,最近卻發布消息糾正了前述觀念,反而鼓勵大家多吃,算是對雞蛋的解禁。
 
相信這兩個小例子能讓讀者理解,我為何以醫療史為寫作重點,不以撰寫專業的醫學準則為主幹,省去書出版不到幾年又得面臨改寫的擔心。我的書不管放幾年,誰來看都不會違和,還會覺得有趣,用「歷史彌新」來形容也不為過。
 
然而,《二○一七新版高血壓臨床指引》公布後,媒體的報導卻翻轉了我的想法。朋友與病患深沉的疑慮與不清楚的認知、甚至是不該有的誤解,讓我轉了念,希望能用書寫科普文章的方式,讓民眾輕鬆了解《二○一七新版高血壓臨床指引》傳播的高血壓防治理念,不要對冰冷冷的指引望而卻步。
 
大家的憂慮與擔心來自於標準值一旦降低,那些血壓值在臨界邊緣,或是正在接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人,醫師是不是會增加服用藥物?對於前者,其實《二○一七新版高血壓臨床指引》並不建議開藥,反而提倡更明確的「生活形態改變」(Life style modification),尤有甚者,連以往曖昧不明的主張,都換成了可遵循的「量化」指標,例如運動的方式與時間,給予明確的指示。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