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_全民閱讀報
內容連載 頁數 1/7
你是個內向的人嗎?

風靡網路世界的芬蘭插畫家Karoliina Korhonen繪製《芬蘭人的夢魘》系列在網上流傳,她創作的漫畫主角Matti,正是一個典型內向者,心中天天上演無限的小劇場:「出門快來不及了,但走廊上有人怎麼辦?」「我想試吃,可是拜託銷售員不要跟我講話」「談事情就好,為什麼你要靠我那麼近?噢不!你還碰了我一下」當公車上鄰座者移到旁邊的座位時,他也本性不改地想著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讓他不想跟我坐?怎麼辦啊?」 

Matti堪稱是內向到出名的代表,對我來說,只覺得「天呀!跟我好像。」

不管在學校或職場,我最常聽到的評語就是「很乖、很懂事、很成熟、做事很有效率,但是太安靜了」(前面的讚美通常不是重點)。不過跟乖寶寶的路線大相逕庭,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內向者如我,職涯卻與外向美國很有關係、工作經歷根本是跟外向文化的搏鬥史。姑且不論在美國求學與實習的經驗,回台灣後,我從事運動經紀工作,負責介紹台灣球員給美國大聯盟;之後再赴美,在美國州政府工作。即使後來在本土的長照非營利組織工作,也還是常跟美國方面聯繫開會,現在更是直接進入美國組織上班。即使過了這麼久,我還是覺得自己在美國的外向文化中顯得格格不入。而我的職涯一直都與行銷相關,行銷對象有人、有觀念、有專案,甚至是整個國家。內向的我必須站出去,與人建立關係,甚至要站在明顯的地方,讓自己被看到、被人家喜歡……每一樣都與我本來的個性完全對立。

再告訴你一件事吧!說到臺北各大飯店,我最熟悉的就是它們內部的洗手間位置,因為那是我出席社交場合時必須去喘息的地方。只要有重要會議或活動,我一定會緊張個三天三夜,遇到會被記錄下來的錄影、錄音、訪問則會焦慮更久。開會時被老闆點到問問題,不管多熟悉答案,腦中都會瞬間空白,總在兩天後才想到該怎麼回答那個問題最完美。

一般人通常會認為我們想太多、神經小條、反應慢、害羞、無法團隊合作,但事實上內向者只是補充能量的方法與外向者不同,內向者需要與自己相處才能恢復精力,不像外向者可以利用外在刺激來取得能量。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