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內容連載 頁數 1/7
愉快地做
情緒管理術


---------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漱石感到絕望的「不愉快」?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不愉快」轉化成知性創造的能量?
--------

1 躁動感和鬱悶感會影響心情

思考幹勁的問題,最後一定會面臨「情緒管理」的問題。生理節律有所謂的「情緒曲線」,但我們要談的不是這個,而是更接近人的身體性的部分,在這裡面,情緒分成好幾層沉澱在其中。而這樣的情緒會控制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提起幹勁或失去活下去的欲望。

心理學家克雷奇默(Kretschmer)把躁動感和鬱悶感交互出現的情緒循環稱作「躁鬱症」,並依照人不同的體型加以分類,但這個分類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重點。我只想透過「並不是只有某種類型的人容易陷入躁狀態或鬱狀態」這樣的觀點,來追究情緒的問題。

只要翻閱波特萊爾的詩集《巴黎的憂鬱》就知道,近代的都市生活是如何帶給人們憂鬱和倦怠(ennui)。

這種近代人的憂鬱也在明治時期的時候傳入日本,型塑了日本知識分子共通的情緒。

漱石在東京帝國大學緊接在拉夫卡迪奧.赫恩(小泉八雲)之後,負責教授英國文學,他講斯威夫特(Swift)的《格列佛遊記》,主題是「斯威夫特與厭世文學」。

漱石評論,斯威夫特對於人的看法可說是徹頭徹尾的「不愉快」。他認為《格列佛遊記》傳達的訊息是「陳列人性的醜陋愚劣」,「人類直到世界末日為止都是不幸的」,我們人類永遠都沒有希望等等,沒有比這更令人不愉快的內容,這是他上課時不斷強調的重點。

我個人很好奇,當時的精英們聽到漱石這種執意對於不愉快做考察的課時,會有什麼反饋。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漱石這個人一直讓自己徹底沉浸在不愉快的心情中。比如說,無論閱讀他哪本小說,很容易就會看到「不愉快」這個關鍵字,再加上讀到他兒子夏目伸六和女兒筆子寫的回憶錄,感受就更深刻了。

和妻子起了一點小爭執,就端出「夢幻女性」的形象來責備妻子,彷彿在告訴對方,其實我根本就不想和你這種人在一起。作為文學家的女兒筆子透露,自己聽到這件事時非常悲傷。兒子伸六對父親的印象是:

「那時,母親不斷對著黑暗中的佛壇禮拜。家中鴉雀無聲,彷彿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聽得見。但這時,我腦中忽然浮現一個景象,在隔著一扇紙門的父親書房中,父親像老虎一樣蹲坐著。我記得在佛壇前祈求的母親好像在哭泣。」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