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8

類似的例子相當多。在作者心裡,有些俗語雖然不具明顯的釋道儒色彩,但份量重,同樣具有言行規範的權威性。
 
作者藉用八戒與觀音的初會去界定情慾之外,其他兩項貫穿全書的八戒屬性。其一是食慾。八戒說皈依佛門會餓肚子,「依著佛法餓殺」。觀音勸說素食也能吃飽。八戒接受訓示,從此不再吃人度日。三藏的三徒在皈依釋門之前都曾吃人,都因觀音而開始齋戒。《西遊記》一再講觀音慈悲,這裡化度三個妖怪,並且拯救他們或會吃食的蒼生。但在八戒的案例裡,此時埋下種子,以便稍後一再重複他食量驚人和見色心動,以便體現儒家的基本人性認知:「食、色,性也」。三徒都是高度人格化的妖怪。食色本性的看法不離人性。其二是娶妻安家的偏好。八戒告訴觀音他在福陵山雲棧洞曾入贅,與卵二姐成婚,後來卵二姐過世。八戒喜歡成家。好色與成家相關,但有其區別,八戒這些想望顯示他是個沒有親屬聯繫的流浪者。稍後我們再簡略討論這些特質。
 
綜上所述,故事裡八戒一露面,作者就開宗明義交代了取經團隊裡唯八戒獨具的四項屬性:豬身、好吃、好色,以及樂於安家。
 

 
有個比元代更悠久的證據,支持吳承恩沒有發明豬八戒造型的提法。黃永武在敦煌資料裡見到一張唐人繪的大摩利支菩薩:「菩薩的腳踝前,有一頭金豬,豬不是被踏著作車乘,在唐代畫家的筆下,金豬已經是豬頭人身的形象,兩手架開,奔走飛快,造形非常活潑,正是法力無邊的樣子,那就是後代傳說豬八戒的雛形!」《西遊記》的八戒故事雖然未受唐人繪圖裡的佛教故事嚴格規範,但八戒形象確是吳承恩的主要小說策略之一。這個故事的天界神祇頻繁下界,但只有三個不可或缺、因犯錯而貶落麈世的案例:金蟬子(三藏)、捲簾大將(沙僧)、天蓬元帥(八戒)。金蟬子投生出世,忘卻前生,從嬰兒開始成長。沙僧和八戒都先挨打後遭逐,保持記憶以及魔法,在人間沒有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兩人都說自己「變得這般模樣」。沙僧形像凶醜,想必與從前天界的捲簾大將英姿不同。八戒變形尤其劇烈,形同畜生。第十九回的八戒自白詩裡有句「我因有罪錯投胎」,行者也說八戒「錯投了胎」。那個「錯」字並非意外或錯誤,實為故意安排。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