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內容連載 頁數 5/7

然今已不可同日而語。FIT的訪日觀光遊客,手上會拿著智慧型手機和旅遊書籍,靠自己預先查好交通途徑,換乘電車和巴士抵達目的地。

另一方面,地方的民眾在生活上,皆是靠自家汽車代步。兩者的視角並不一致。身為地方政府首長、地方議員與職員、觀光協會、民間業者的各位,在執行日常業務和通勤時,一定也會駕駛公用車或自用車。以結果而言,人們容易就著開車族的視角來打造城鎮。我最近強烈感覺,不就是這一點,才造成了訪日客與接待方的觀點落差嗎?

下到車站裡、走出剪票口,想尋找遊客服務中心,放眼望去,連個影子都沒有。直到問了站務人員,才終於找到。而投幣式置物櫃的位置,光憑直覺同樣遍尋不著。一定要問才會知道。英語的招牌也是一樣,去到地方後大多沒有。這對日常使用車站的在地客層而言,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對訪日遊客以至於所有旅客來說,卻是摸不著頭緒的(好比說在歐洲搭火車旅行時,就不會碰到這種困擾的情形)。

接著,要前往城池、神社佛閣、著名庭園等觀光景點,若需要換乘市內巴士,憑直覺就能摸清楚的案例,同樣有如鳳毛麟角。就算在遊客服務中心拿了導覽地圖,請人員協助引導,還是一頭霧水到了極點。我要再度重申,對日常使用的人們來說不言而喻的事物,對觀光客來說未必如此。巴士內介紹站名的顯示器上頭,大多也不會出現英語標示。前陣子我去了某個有世界遺產的城市,就連這種地方的巴士裡頭,也完全沒有外語標示。這反倒讓我備受衝擊。

之所以會孕育出此種現況,我想或許是因為,人們是站在開車族的立場,在企劃、經營著入境遊客的接納環境。若是直接開車前往觀光設施,唯有在觀光地區內,才會漸漸備有以英語為首的多語言介紹指標。

在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觀光協會等處負責吸引並接收外客的各位負責人,以及民間積極投入入境交流的各位,我希望大家能夠來一次全體總動員,完全不使用公用車輛或自家用車,將車站當作基準點,只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自家地區的所有觀光景點去走走看看。接著,我希望大家能夠用外國人的視角,從自家城鎮的車站下車,判斷該車站是否方便、舒適、愜意,細細品味這整趟旅程。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