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7
人生如果只有賺錢和花錢,是不會產生幸福感的。如果你去問那些億萬富翁:「你是為了什麼而賺錢的呢?」可能很多人的答案裡會出現「想要過自由的生活」、「不想看別人眼色度日」之類的內容。
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存錢,而是想讓自己活得更自由,因為錢就是要拿來用的東西——我其實很能理解這種心情。
我在大學時其實曾經研究過應用在人工智能(AI)上的材料。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讀心術」(Mentalism),最後讓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以「讀心師」之姿,在電視台節目上亮相。從那之後直到今天,「讀心師」仍然是我的職業。
那時,「讀心術」還沒傳到日本,當然也不會有「讀心師」這個職業,在電視圈裡,一個流行現象的週期往往非常短暫,我的表演很有可能被當成用完就丟的一次性消耗品。
但是我仍選擇相信自己喜歡的事物,繼續堅持走在讀心師這條道路上。雖然現在身邊的人都覺得我的事業挺成功,但每當我回頭檢視過去時,仍然會為當時那個高風險的選擇大捏一把冷汗。
當我鼓起勇氣把「金錢」投資在自己的「興趣」之後,得到了更多知識,於是我運用這些知識獲得更多「金錢」,並再次投入「興趣」。不知不覺間,前方的路就越走越寬了——關於這段經歷,我在第二章會再度詳述。後來,我對上電視節目演出感到倦怠,因為我真正意識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是「書本和閱讀」。
於是我開始改變,去創造前文所提的「金錢螺旋」。簡單來說就是——
‧做自己喜歡的事,並持續下去
‧認真投入興趣,讓它能夠帶來收入
‧藉由自身興趣所得到的報酬,不要用在沒有意義(與自身興趣不相關)的地方
‧透過把賺到的錢再投資進自己喜歡的事物,可以磨練技能,為「薪資行情」加分
世界知名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孩提時就對投資很感興趣。有一則關於他的軼事中提到,他把故鄉奧馬哈(Omaha)圖書館裡,所有書名上有「金融」二字的書,每一本都讀過兩遍。
在從事投資的過程中,巴菲特很享受「思考應該把錢投資在哪裡,並在檢討分析後做出判斷」的過程。從他年輕,直到現在已是八十老翁,這種基本心態都未有一刻改變。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