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8

這些魚有很多被間接消費,剁碎餵給工業化農場的雞或魚。典型的鮭魚養殖場每生產一公斤鮭魚就要消耗三到四公斤的野生魚。
 
我們姑且假設這些捕撈都能永續,可惜自然沒有這回事。那麼這會讓我們安然地相信如此大規模殺戮沒關係,因為魚不會感到痛苦。但是魚的神經系統跟鳥類與哺乳類非常相似,足以暗示牠們感覺得到。當魚類體驗到會造成其他動物肉體痛苦的事,牠們會表現出痛苦的樣子,行為改變可能持續好幾小時(魚類記性很短是個迷思)。魚類能學習迴避不愉快的體驗,像是電擊。而且止痛藥會降低牠們原本可能表現的痛苦症狀。
 
賓州州立大學的漁業與生物學教授維多莉亞‧布萊斯威特(Victoria Braithwaite)可能比任何科學家花了更多時間調查這個議題。她最近出版的著作《魚感覺得到痛嗎?》(Do Fish Feel Pain?)指出,魚類不只能感受痛苦,也比大多數人以為的聰明多了。去年,歐盟有個科學委員會認定有壓倒性的證據顯示魚類感受得到痛苦。
 
魚類為何成了我們餐盤上被遺忘的受害者?因為牠們是冷血動物又有鱗片嗎?因為牠們痛苦時不會發出聲音嗎?無論什麼解釋,商業捕撈造成難以想像的大量疼痛及苦難的證據正在累積。我們必須學習如何人道地捕捉與屠宰野生魚類,如果做不到,就要找出比吃魚不殘酷也更能永續的替代方案。
 
摘自「評論彙編」,二○一○年九月十三日
 
想想火雞:感恩節雜感
 
當我教授實踐倫理學,會鼓勵學生把我們討論的主張帶出課堂外,跟家人朋友聊聊看。對美國人而言,沒有其他場合比感恩節更適合談吃什麼的倫理學了,尤其在這個假日,家族會團聚一起用餐。瞭解這一點,我在排課程主題時,特別設計在感恩節之前教到食物倫理的議題。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