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走肉之味:蔬食的初心練習

走肉之味:蔬食的初心練習

內容連載 頁數 3/5

工作忙碌卻遇上寒流,不小心著了涼。哥哥一如以往地衝門進屋,久不見我在廳中活動,忍不住走到我房門前,敲門問候,結果發現蓋上多張被子,躺在床上發抖中的我。他放緩腳步,輕輕關上房門,出去了。「就這樣?!也不來慰問我還好嗎?」我抖著抖著地想。不知過了多少時間,我在顫抖中昏睡過去,房門又再次打開,哥哥小心翼翼地捧來一大碗南瓜粥。是的,是他親自煮的粥。「好好吃啊!」意識迷糊間忍不住喊著。
 
中學時期,期末考甚多,尤其是公開考試的年度,壓力不比要上班的大人少。每次少一分還是少二十分,都忍不住直奔回家,默默無語地吃著媽媽煮來的飯菜,是蒸蛋好,是烤魚也好,是炒飯也罷。「怎麼了?」媽媽每每溫婉地問道。我不願多說半句,心怕她知道分數後擔心起來。她見狀,默不作聲,默默地拍拍我的背、握握我的肩膊。即使畢業後出來打工,多年來一直這樣,至今生分離。
 
甜甜圈、紅豆湯、黑森林蛋糕、皮蛋粥或是熱豆漿,每個人都有著能安撫心靈的食物。每趟倦極困惑之時,吃過最鼓舞的飯菜、最能醫百病的粥、最清醒的熱豆漿,那灰沉的心,那彷如洩了氣的氣球的心,不能說一下子變得勇猛無比,至少不再洩氣了,還打進了一股滿愛的空氣。
 
倦極翻熱的豆漿,熱燙間滲安慰。
 
哥哥煮的南瓜粥,需要裡見元氣。
 
母親留下的飯菜,清淡中感溫暖。
 
【內文節選三】
 
We Are What We Eat

 
開封的廚餘塑膠袋,飄來細菌活動起來的氣味。
 
來台北居住以後,初次嘗試垃圾分類的安排。說來有點滑稽,怎麼會才「初次」的呢?不是很多亞洲地區,包括日本和南韓早就有這個系統了嗎?多年前香港確實推動過垃圾分類的活動,主要回收塑膠、廢金屬(以鋁罐為主)和廢紙三大類,不少大型的社區放置了垃圾回收站,就連某連鎖美妝店也曾來響應,設有回收自家店玻璃瓶的服務,可是,這個制度並不是強制的,要靠民眾的自發性,如果把所有家戶垃圾包起丟掉、沒有分類,這個是絕對可以的。慢慢地,置在各社區的垃圾回收站,形同虛設,用的民眾少。每次丟垃圾的時候,住家那樓層設有的資源回收桶,好像只有我一個有在用。美妝店後來因為找不到回收廠商,早已拒絕了廢玻璃瓶的回收。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