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療癒展
走肉之味:蔬食的初心練習

走肉之味:蔬食的初心練習

內容連載 頁數 4/5

「初來香港時很不習慣,韓國連廚餘都要分類!」「來了香港以後,這個習慣改不過來,家裡還是很多大小不同的垃圾桶啊!」韓文老師這麼說。「所以,鞋子可以回收嗎?塑膠袋呢?」「這個塑膠花盆呢?」初到來台北的時候,為了不要胡亂分類,曾不停向社區負責資源回收的阿姨問東問西的。台北市從二○○六年開始,實施了垃圾強制分類。其分類種類比香港多,從基本的主要回收塑膠、廢金屬和廢紙,到廚餘、舊衣服、日光燈管、保麗龍和乾電池等等,都有詳細的回收安排。民眾簡單按市政府的說明,把資源分類整齊,買市政府專用的垃圾袋把一般垃圾包起來,其餘的按照垃圾車的時間丟掉就好。
 
垃圾車來了,路人紛紛憋住鼻子,屏氣止息。
 
眾多資源回收中,我最感興奮興趣的,莫過於家戶廚餘回收這個安排。雖然廚餘在夏天的時候,難免有點味道,但是我還是支持這個安排決策的。當初在香港出第一本食譜書《走肉朋友》的時候,基於食譜的拍攝進度非常緊湊,一天可能要拍攝十二到十四道菜,對於一個新人,固然吃力。與此同時,看見那十幾道沒法吃下肚的菜,和其棄掉的廚餘,統統要跟別的垃圾打包在一起,心裡有種從來沒不曾有過的無奈。相信,這是平常在廚房的主婦們,包括我這類獨居者,在家裡煮的東西少,丟掉小分量廚餘的,未必有感覺的。之後在機緣巧合下,我受邀參加一個美國婦女協會的藝術拍賣展,決定用了四張照片,拍下兩道親自下廚弄來的菜,和因為煮它們而要廢棄的廚餘和包裝等,並以「WE ARE WHAT WE EAT」為題,做為展覽的作品。希望透過作品,讓觀眾思考,在香港實施全面和強制的資源回收系統的必要性。
 
不知道這四張照片能不能推動香港的回收系統?展覽的時候確實感動了一個賣家,把那四張照片帶了回家。也不知道,寫完了這篇文章,看過這篇內容的大家,將會如何看待廚餘回收的議題?不管是選擇不等政府的情況下,自我行動起來的,還是沒什麼感覺,也沒什麼舉動的;每一道菜的背後,農夫種植的太陽曬風雨打,丟掉的東西,從包裝、菜莖到菜根,以及負責烹煮人員的汗水和努力,的確不如光看到餐桌上送來的盤子那麼簡單。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