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一章 談論創傷 :名為環狀島的模型
 
歲月流逝,事到如今,我們應該可以說,集中營的歷史,是光憑那些沒有墜落地獄底層的人,包括我,寫出來的。那些墜落地獄底層的人,不是沒有再回來,就是因痛苦及周遭的不理解,導致觀察力完全痲痹。——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滅頂與生還》(I sommersi e i salvati)
 
世界上所有加害人對旁觀者唯一的要求,就是什麼都不做。——茱蒂絲•赫曼(Judith L. Herman)《從創傷到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翻譯引用自B•H•史塔姆(B. Hudnall Stamm)《替代性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前言
 
本書的主題,是談論創傷這件事的可能性,以及談論者的位置性(/社會位置;positionality)問題。
 
戰爭、原爆(原子彈爆炸)、大屠殺、奴隸制度、殖民地化、自然災害、犯罪、社會事件或事故、性暴力或家庭暴力、兒童虐待等。一直以來,留下創傷的悲慘事件在地球上不斷發生。有許多人被奪去性命、也有許多人被擊潰,就算最後生存下來,那些壓倒性的暴力記憶,也奪取了他們的言語能力。所謂「非筆墨所能道盡」、「無法以言語形容」的,造成創傷的那些事,結果卻也還是被一一化為言語,也一直有許多人試圖談論創傷。首先是倖存當事者本人的證詞,另外還有家人或遺屬的證詞、協助者的代言、律師或醫師等的專業意見、研究者及新聞工作者的「客觀」記述、還有一般大眾的各種流言蜚語及臆測。
 
原本應該是難以言述的創傷,卻要試圖將它轉為能理解的字句,這種矛盾,讓發言者動搖,也讓傾聽者動搖。於是大家會用發言者立場或與事件之間的距離,去衡量話語的份量和信賴度,大肆評論這些人訴說的資格或權利等。「為什麼你(或我)就能夠訴說這個問題?」「不是還有很多人有更悲慘的經歷嗎?」「沒有其他更適合的證言者了嗎?」「如果經歷了這麼悲慘的過去,為什麼你還能如此冷靜地敘述呢?」「你有什麼資格代替受害者發言?」「又不是實際經驗了這一切,你懂什麼?」等,包括自問自答,疑問源源不絕,撼動彼此感情,苛責折磨著你自己。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